12月24日,上海复旦复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企业实控人可能由复旦大学变更为上海国有企业。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说的正是今年3月份复旦复华的股价表现。近日,复旦复华以一则实控人拟变更消息再度回归市场视野。
12月24日,上海复旦复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旦复华”)公告称,企业实控人可能由复旦大学变更为上海国有企业。消息一出,复旦复华当日涨停,并保持了连续3日涨势。2019三季报显示,复旦大学持有复旦复华18.74%股权,为第一大股东。
然而,复旦复华并未披露新实控人是谁,关于企业为何更换实控人、未来发展战略如何调整等问题,复旦复华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目前企业已将全部可公告内容披露了,后续进展还请关注公告”。公告同时表示,上述事宜最终方案尚未确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2018年5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会议指出,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要坚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尊重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对高校所属企业进行全面清理规范,理清产权和责任关系,分类实施改革工作,促进高校集中精力办学、实现内涵式发展。
截至12月27日收盘,复旦复华报收9.18元/股,跌幅3.37%。
业绩稳定,现金趋紧
复旦复华是一家怎样的企业?
公司当前主要从事药业、软件和园区三大产业板块,1993年在上交所上市。
2018年报显示,工业板块占企业营收大头,期内实现营收6.92亿元,占比68.65%;软件开发与房地产业营收分别为2.38亿元、6074.87万元,占比分别为23.61%、6%。值得注意的是,当年营收增长最快的却是房地产业。
在药物方面,企业产品涉及消化系统药物、神经系统用药物、抗肿瘤药物、循环系统药物、循环系统药物。其中,消化系统药物实现营收4.85亿元,占比最大。
记者发现,在2016年至2019年三季度期间,复旦复华保持营业收入和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均稳定增长。2019年前三季度,复旦复华营业收入为11.4亿元,同比增长54.8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243.16万元,同比增长了28.47%。
然而,企业的现金流情况却在2019年急转直下。截至期末,复旦复华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2662.49万元,企业解释系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减少和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现金减少及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增加综合影响所致。
与此同时,企业货币资金由年初的3.57亿元降至2.46亿元,企业解释此系公司归还银行借款及子公司海门复华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货币资金比上期期末减少综合影响所致。
股东年内忙冻结减持
年内,除了3月的股价波动,复旦复华第二大股东上海上科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科科技”)的一系列动作也让投资者摸不着头脑,其几番陷入股份被冻结境地。
年初的2月14日,公告显示,截至当日,上科科技持有复旦复华股份共计760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1.11%,被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法院冻结的股份总数为7605万股,被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法院轮候冻结的股份总数为237.41万股。随后,其于2月中旬和5月中旬解除了冻结。日前,上科科技还由于未及时告知冻结信息收到中国证监会上海监管局警示函。
股份部分解除冻结后,上科科技火速减持套现,计划在2019年4月30日至2019年10月25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交易的方式,减持公司不超过684.71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
但是,在7月和9月底上科科技的部分股份再度被冻结。10月25日,上科科技减持股份计划期限已届满,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减持公司股份共计684.35万股,减持金额达到9341.33万元。
此外,上科科技还拟将所持有上海复旦科技园创业投资有限公司20%股权以作价2000万元转让给上海璨润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另一方面,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邦股份(11.070,0.09, 0.82%)”)控股子公司宁波德邦基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基业”)1.6亿元投资理财产品无法按期兑付,也证明上海上科资金流动性很紧张。“上海上科因资金流动性紧张,未能如期履行股权收益权回购义务,导致宁波基业1.6亿投资资金存在延期兑付风险。”德邦股份称。
上科科技为何资金流动性紧张?是否对复旦复华造成影响?与此次实控人拟变更存有何种联系?复旦复华表示,“这是上科科技自身的经营情况,企业对此不是很了解”。截至发稿时,《国际金融报》记者也未收到更详细的回复。
记者发现,上科科技之所以年内诸多坎坷或许与其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保证合同纠纷一案有关,而此案件可追溯至2016年,可谓耗时久远。
根据8月的案件进展公告, 此案涉案金额达5201.69万元及利息。由于终审判决对复旦复华有利,其彼时表态“截至目前,公司已按担保本金全额计提预计负债2925万元。根据上述判决,将会对公司本期利润或期后利润产生积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