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西部将是中国最具经济增长潜力和活力的地区,由中国区域发展的“短板”转变为平衡中国区域发展的新疆域
2017年8月20日,青海省首次发往俄罗斯彼尔姆市的中欧班列从青藏铁路公司格尔木车站驶出。图/新华
文 | 任保平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中提出,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对西北地区而言,新疆将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而西安要成为“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整个西北地区要“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对西南地区而言,广西要“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云南则要“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的西部地区已经从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的边疆地区转变为国家战略建设和开发的桥头堡,经济繁荣度、工业化、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部地区1978年生产总值仅为728亿元,到2018年则突破20万亿元。在2018年公布的中国百强县(市)、区的名单中,西部地区共有25个县(市)、区上榜。另有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4元,2018年则达到30652元;1978年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元,2018年则达到10618元。特别是2012年到2018年,西部地区贫困人口从5086万减少到1634万,年均减少25.5%,西部12省区市贫困发生率均降至10%以下,西部的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明显。
从“大后方”到新时代大开发
西部地区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包含的陕西、四川、重庆、新疆、西藏、云南、广西、宁夏、青海、内蒙古、甘肃、贵州共12个省、市、自治区。过去70年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工业化基础的奠定阶段,二是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西部是一块广阔而资源丰富的土地,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处于“先天性落后”阶段。建国伊始,中国工业主要集中于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北京、南京、无锡等少数沿海地区和城市,西部地区社会总产值占全国份额不足10%。
中央政府从建国初期就非常重视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毛泽东主席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讲道:“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70%在沿海,只有30%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从大力发展内地经济的目的看 ,毛泽东在考虑平衡工业布局的同时,更多的还是考虑到备战的需要,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有利于备战。这一时期是从内地建设和备战角度来确立西部发展目标的。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五”时期新中国对西部进行了第一次大开发。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和其他限额以上项目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摆在了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内地。在最后投入施工的150个项目中,除50个布置在东北地区外,其余绝大多数布置在中西部地区。150个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西部地区39.2亿元,占20%。44个国防企业布置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有35个。106项民用企业在西部地区建设的有21个项目。对西部地区的第一次大规模投资极大地改变了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奠定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对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开展大规模的重工业建设,即“三五”时期开始的“三线”建设,这是对西部地区的第二次大规模开发。
一、二、三线的划分,主要考虑国防建设的需要,同时也考虑经济建设的需要。“三线”地区以甘肃省的乌鞘岭以东、山西省雁门关以南,京广铁路以西和广东省韶关以北区域的广大地区。范围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七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省的西部地区。
1965年,开始了以成昆、湘黔铁路、攀枝花、酒泉钢铁厂和重庆工业基地为主的铁路、冶金和国防工业建设。1969年至1971年,“三线”建设全面铺开,初步建成了一批国民经济骨干企业,大大改善了我国西部工业发展落后的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