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自贸试验区建设,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松”,二是“闯”,三是“推”。
自2013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来已有7个年头,自贸试验区也从无到有,从有到多,阵营逐步壮大,其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地位日益凸显。
事实上,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一直承载着中国坚持全方位开放,主动作为、释放经济全球化正面效应的重大使命。本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有关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创新自主权落实情况的汇报,决定支持自贸试验区在改革开放方面更多先行先试,提出了加大自贸试验区自主开放、不断开放、加大开放力度的总体要求,这标志着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从而承担更多的重任。
进一步加强自贸试验区建设,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松”,二是“闯”,三是“推”。
“松”是进一步为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更加宽松的政策法律环境。
为何要设立自贸试验区?就是要形成一块制度创新的高地,为资金、人才流入创造更好的环境,也为贸易往来提供便捷的路径。事实上,已经设立的自贸试验区为此做出了许多有益探索。自贸试验区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促进创新发展、出台包括投资领域的负面清单等方面形成了一批试点经验,并已在全国推广。这许多是在政策方面的突破。
下一步,自贸试验区的环境将会更加宽松。这已经不局限于政策层面,也在于法律法规层面。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动相关省市政府加大向自贸试验区下放省级管理权限,尤其是投资审批、市场准入等权限;对(自贸试验区)需要调整实施法律法规的,要抓紧按程序提请调整和办理。
其次是自贸试验区需要自己“闯”。大胆改革、大胆先行先试、探索创新路径、敢想敢干是自贸试验区共有的标签,也是自贸试验区发展到今天,向更高程度开放的坚实基础。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自贸区“自主开放、不断开放、加大开放”,第一个就是“自主开放”。这就需要自贸试验区自己去闯。
当年深圳开放,曾有“杀出一条血路”的说法,小岗村也曾经有血摁的手印,这都反映了改革需要的闯劲儿。当然,现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这种精神仍有现实意义。
事实上,作为第一个自贸试验区的上海自贸试验区一直在“闯”字上做文章,其推进的一系列首创性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激发了市场创新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