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这个月初,5G商用牌照的颁发就像打开了一扇闸门,让有关“未来”的想象一夜间撞进现实。
在6月21日举行的2019广州全球城市评价研究学术会议上,“未来城市”迎来一场恰逢其时的讨论。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的一席话十分“点睛”:“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理想城市和未来城市已经成为最近的研究热点。人类进入城市社会,很多人开始关注,城市是什么样的?理想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
在这场全球城市评级机构的“聚会”上,对未来城市的关注体现为城市评价体系的升级。在最新的全球实力城市指数中,创业企业的环境、工作场所的多样性、环境治理的行动以及交通拥堵情况被列为新的衡量标准。而作为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编制者之一,倪鹏飞则提出了一个对未来城市的全新评价体系,宜居、和谐、生态成为关键词。
当城市的一条腿已经跨入未来,我们要怎样才能更好地描摹出它的样貌?它应该是更具想象空间的未来生活场景,还是更加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能追求理想生活的家园?
“以后城市的竞争不是取决于它有多少,而取决于它没有多少,也就是所谓的‘木桶原理’,短板将决定发展水平。”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研究员张晓玲说。
“慢变量”重要性将超过“快变量”
城市的竞争从何而来?若回顾过去近百年的历程,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创新三个变量为城市带来了层出不穷的发展命题。而到最近十年时间内,根据张晓玲现场介绍,全球大部分国家的城市化进程都将进入或即将步入50%的门槛,从急速上升逐渐进入一个平稳发展的阶段。
全球城市正在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如广州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指出,特别是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全球网络体系的形成,正深刻地改变着城市的面貌和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
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它促进了城市功能实现方式的虚拟化,使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受地理形态的影响越来越小,并推动了单核心的空间聚集转型多中心的空间分散——这些均导致城市空间结构从传统的圈层式走向网络化。
这些变化对城市带来的影响十分重大。张跃国预测了几种城市的发展趋势,包括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多中心多节点格局形成、创新模式从单区域独立创新向跨区域协同创新转变、创新链以企业为核心偏向以战略网络为核心。总体而言,原有线性结构走向临界点,去中心化、新中心出现的过程正在显现。
在他看来,这意味着对城市的观察重点也应该发生变化。“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对’快变量’的重视程度要远远多于‘慢变量’,但在未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慢变量’作用更为明显,这些‘慢变量’将改变城市。”他如是指出。
与产生迅速变化的快变量相比,慢变量对城市的影响将是更加持续而深远的。这与倪鹏飞的观点如出一辙:可持续发展将是未来城市面临的核心挑战,理想城市的关键将是一个有竞争力、特别是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城市。
“未来城市应该能够确保当前为城市居民获取福利,也可以确保未来给城市居民获取福利。”在他给出的衡量指标中,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均是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需要达到的目标。
“这些因素是难以被察觉的,但不管你察觉与否,受到板块挤压的山峦总会慢慢地升高。”张跃国说,“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要善于审时度势,观察慢变量,把握未来城市对快变量与慢变量‘双重奏’的艺术。”
城市下一轮竞争体现在公平和宜居
慢变量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能够解决由快变量带来的城市发展问题。
根据张晓玲研究发现,当城市化步入30%的大关后,其对城乡平衡的影响将越来越大。而在全球范围内观察,全球化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平衡——在资源流动的驱使下,各经济体、地区、城市、族群等群体间的不平等最终导致了个人的不平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刘云中认为,在另一个层面来看,这个过程使得全球城市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全球城市网络发挥了新的地理中心的功能,打破了传统的南-北和东-西划分。”他说,“而金融业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发挥着支配性的作用,金融前所未有地将一切实体和过程证券化,并借助电子网络和数字化,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乘数效应。”
一方面是核心城市的加速膨胀,另一方面则是城市内外不平等日益突出。随着城市体量不断扩大,风险因素愈加成为城市管理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