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e公司官微
原创: 证券时报 李曼宁
近期,A股增持计划未落实的情况频繁出现。6月21日晚间,南京新百(10.790, 0.47, 4.55%)披露控股股东三胞集团、实际控制人袁亚非终止实施增持计划。6月19日晚间,大平洋第一大股东嘉裕投资拟终止实施增持计划。6月4日晚间,中信国安(4.320, 0.11, 2.61%)、茂硕电源(6.870,0.38, 5.86%)双双公告,拟增持主体的增持计划“搁浅”。
从过往案例看,延期增持的现象在A股并不少见,但直接宣布终止增持却并不多见。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21日,今年以来,至少有21家公司披露了终止增持计划的公告,数量明显增多。而过去三年,A股增持“难产”的数据每年仅为个位数。另外,今年已有超过20家公司宣布相关增持计划延期。
“缺钱”是终止主因
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公告发现,多数公司将增持计划延期归咎于“敏感期”限制。即在增持计划实施期间,由于公司定期报告、业绩预告、重大事项导致的交易敏感期,节日等非交易日影响,因此增持主体的有效增持时间不足。
至于终止增持的原因,各公司通常解释为外部环境因素和拟增持人个人因素所致。多数公司强调资本市场环境、经济环境以及融资环境等客观情况已发生较大变化,但落脚点还在于增持主体未能筹集到相应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