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近日,人社部副部长邱小平表示,2018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近5万亿元,基金结余平均可以满足17个月的支付,能够保证按时足额发放,但东北等部分省份已面临收不抵支的问题。
针对东北等部分省份养老金缺口问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贾康建议,用南方多年的资金结余调往东北纾解养老金缺口困境。
众所周知,我国基本养老金的大部分结余都集中在南方相对发达的地区,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历史包袱比较重,劳动力流出比较多,养老基金的压力一直较大。那么,作为具有“共济”、“互济”功能的养老金是否可以这样直接划拨?
“贾老师的愿望是好的,但是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是不允许的。”1月21日,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董登新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养老金在全国统筹之前都是省内统筹,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之下,不允许省际之间进行强制分配和划拨。
同时,每一个省的养老基金结余都是在地方财政的保底、托底之下的结余,也就是说,地方的基金结余跟当地的财政补贴捆绑在一起,这也是一种调动基金积累积极性的一种机制,需要保证当地参保人的收支平衡,因此,在全国统筹之前要尊重地方政府的掌控权。
结余最高与最低地区
差70余倍
贾康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基本养老金的全社会统筹是提升其“共济”、“互济”功能的必然选择,全国各地至少几十个“小蓄水池”的共济功能,怎么能与全国一个“大蓄水池”的共济功能相比?过去多年间,东北辽宁等老工业基地早已出现基本养老金入不敷出的危机,但却完全无可能把南方越滚越大的结余资金调过来救急,只得依靠中央财政费九牛二虎之力去平缓危机局面,全中国的基本养老资金体系,被形容为带荒谬意味的“持米叫饥”。
多年来,我国的基本养老金的地区结余一直处于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状态。通过梳理各地的结余情况,记者计算得出,养老金累计结余最高的广东与累计结余最低的黑龙江之间相差70多倍。
地区之间养老金的贫富差距非常大,而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推进的过程中,最大的难点也恰恰就是如何解决不同地区养老金结余的利益问题。比如,很多基础养老金盈余较多的地区,因担心盈余部分被瓜分而对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缺乏积极性。
除此之外,贾康认为,此次个税改革带来的“矛盾暴露”之一,是足额缴纳基本养老金的企业是少数,约3/4的企业没有缴足,而现在如要求依法规缴足,则许多企业承受不了,那么亟应乘势推进“全社会统筹”的改革,在提升共济功能的同时,也降低缴费标准,使大多数企业“过得去”,也使中国这一重要的社保机制规范化程度提高起来,此举可谓功莫大焉。
养老金全国统筹
20余年艰难破局
一边是全国养老保险基金超过4万亿元的累计结余,一边却是个别省份养老金的入不敷出,养老保险发展中这一不平衡问题只能通过基本养老金全国统筹得以缓解。
“此前的养老金制度积重难返,导致目前的养老全国统筹拖延了两个五年计划,一直迟迟难以解决。”贾康表示,过去对全社会统筹已说了多年,除了提升共济功能之外,其还有促进统一的人力资本市场培育与发展等积极意义。之所以迟迟不能推出,一些技术层面的顾虑,可说基本都是借口,实质是原已形成的几十万人管理缴费的“利益固化的藩篱”,如何能够冲破,属于“改革啃硬骨头”的问题。这个实质性改革势在必行,越拖越被动。现在做个“攻坚克难”,此其时矣。
其实,早在1991年,国务院就已经要求各地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养老金统筹层次。2010年通过的《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省级统筹,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