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
日前,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在全国政协“发展实体经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专题协商会上表示,迟迟不能退出的低效企业,就像死去的细胞,不及时排出体内,必然出现“虚胖、浮肿、脂肪肝”,宏观经济一定不健康。他认为,低效企业退出慢,不良资产处置难是症结。
点评:推动低效企业关停并转的决心和政策并不罕见,时至今日,尽管取得了部分成效,但仍有不少问题。根据全国破产重整信息网的统计,2017年被申请破产重整的国有企业债务人只有265个,其中结案的不足50个。这与国资委2016年公布的2041户“需要专项处置和治理的‘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目标相去甚远。
究其原因,一方面,处置‘僵尸企业’面临囚徒困境,各地不希望成为第一批探路者(3.640, -0.03, -0.82%),甚至希望别的地方清退后释放出优质资源或改善行业生态;另一方面,处置低效企业本身的确要承受“阵痛”,除了人员安置外,坏账损失可能将压力转移至金融行业,这与地方政府的心态并不符合。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有决心,更需要可行的制度设计。对此,李稻葵建议,在中央层面成立企业退出基金,并灵活处理这类不良贷款的考核机制,正是从资源和制度上激励地方积极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