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马梅若
抓住“放管服”这个改革牛鼻子,日前再次成为中央级会议的关键议程。
6月28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表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革命,是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极大激发市场活力的战略举措。
实质上,本届政府成立以来,“放管服”一直是改革的先手棋。推进 “证照分离”,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清理规范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辅以一系列规范收费、降低用能成本等减税降费举措,为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正如李克强所言,未来“放管服”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会上,李克强还特别指出,一些民生痛点待解决,一些地方存在不守信用承诺、新官不理旧账等现象,这对政府公信力和营商环境是极大的伤害,必须坚决加以纠正。
继续深入改革并不容易。在过去几年“放管服”改革推进的过程中,简单的问题已经得到纠偏,进入深水区后,真正深层次的利益纠葛和矛盾开始显现。那么,要继续深化改革,该从何处着手?
本次会议也给出了“术”的建议。具体包括: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发展“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提供公平可及的公共服务;打造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3年内实现国务院部门数据共享、满足地方普遍性政务需求,5年内政务服务事项全面实现“一网通办”等一系列举措。
不难发现,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平台的搭建成为“放管服”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的确,“互联网+政务”正在改变着政府服务方式、提升着服务效率。众所周知,电子化办公是避免排长队、重复工作以及缓解办公时间、办公场地、办公人员有限带来的压力的高效办法。5年内,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5个工作日内、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和进出口通关时间均压减一半、不动产登记时间和电力用户办电时间均压缩三分之二以上等政策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完善、优化数据库和数据平台,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对于提高办事效率、强化监管效力、改进政府服务都大有裨益。
但是,除了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使用环节的效率提升,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精神的内核,后者是鼓励集约化、高效化、透明化的政府治理模式革新的重要助力。以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撬动“放管服”改革,不仅是“技术活儿”,更是“意识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