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一篇分析了北京常住人口变化态势,与此同时,北京户籍人口也出现重大变化。2017年开始,北京户籍人口出现1978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而且主要是中心城区户籍人口减少。这背后有什么原因,反映了什么趋势?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的建设,又将对北京人口格局产生什么影响?(李伯牙)
见习记者 王佳昕 北京报道
2017年,北京人口出现重要变化。
除了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的持续下降, 2017年末北京全市户籍人口同比减少3.7万人,这是统计年鉴上有数据可查的1978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已公布户籍人口数据的北京市5个区中,隶属于城六区的三个区户籍人口在2017年全部减少,这是近年来首次出现这种情况;隶属于城市发展新区的两个区的户籍人口则保持和此前几年一样的上升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叶裕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北京城市总规实施以来,加强了对城市人口和户籍的精细化管理。外围居住区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配套建设逐步完善,使得早期迁出中心城区的人,开始把户口往外迁移。同时,北京户籍人口老龄化加剧,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也是上述区域户籍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
叶裕民表示,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作为北京的新两翼,对人口、产业有较大吸引力,未来的人口流入和产业转移是可以预见的。
户籍人口为何首次减少
2017年,北京已公布户籍人口数据的各区中,属于城六区的西城、丰台和石景山区户籍人口减少,而房山、通州区的户籍人口则一直呈上升趋势。
以西城区为例,2017年全区户籍出生人口17225人,死亡人口42923人,自然增长率为-17.7‰;户籍人口迁入49716人,迁出38734人,机械增长率为7.6‰。
尽管西城区存在着较大的户籍人口机械增长率,但户籍人口死亡数是户籍人口出生数的近3倍,这是导致西城区整体户籍人口下降的原因之一。
“内城区老龄化程度比周边更为明显,因为居住的更多是‘老北京’,年轻人更多选择住在比较靠近郊区的位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杨菊华说。
近日,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表示,户籍人口的减少有各方面的可能,一是部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会增加很多新的就业,以疏解为主;二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上政策对新增户籍的限制,年轻人少,导致生育减少,户籍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因此出现户籍人口减少的情况。
可供对照的是,通州区近两年户籍人口增长迅猛,2016年增长率高达4.01%,2017年仍然保持3%的增长率。叶裕民认为,这说明北京副中心建设效果开始显现。
作为首都的两翼之一,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要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很多企业都看好通州的发展。北京中心城区产业要疏解到郊区,通州成为这些产业和企业家的首选之地。
自2010-2016年的7年间,东城、西城区的户籍人口数量均高于常住人口,2017年西城区的情况也是如此,2017年东城区的数据暂未出炉。
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口学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道,这是很明显的人户分离现象,在大城市比较普遍,有户口的不一定住,住的不一定是有户口的。
“东城、西城区特别典型,因为有诸多政府机关,人口密度虽不低,但居住密度较低,住宅楼多以矮楼为主。且户籍里面集体户比较多,绝大多数的集体户人是不住在户籍所在地的。”该专家说。
杨菊华则表示,主要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由于老城区的改造或拆迁,二是原本住在东城或西城的居民选择改善住房条件,去北京其他区域买房。
“经常住在内城的外来人口少,从内城搬出去的、有户籍的人口多。老城区改造也好,改善住房条件也好,都驱动了内城人口向外搬迁。而常住在非东城西城的户籍人口没有填补这一缺口,无法形成平衡,因此导致上述现象。”杨菊华说。
叶裕民表示,目前北京对人口和户籍开始精细化管理,外围居住区也改善了人居环境,北京人户分离状态已有所减少,2017年城六区的部分区户籍人口减少就可说明。
新两翼吸引人口和产业
未来,北京的人口将如何流动?
在政策的导向作用下,城六区常住人口仍将继续减少,而城市发展新区尚存的人口增长空间,将支持其常住人口继续增长。
不过,李国平认为,中心城区的人口疏解问题比较复杂,要根据承接地的发展程度,避免超出承接地的承接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