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晓博
日前,重磅利好突然降临海南。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1、中央赋予海南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责任和使命,新定位是:
着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争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范例,让海南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
2、连升两级,直接获得“全岛自贸区”和“建设自由港”两大利好!
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这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彰显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决心的重大举措。
3、支持海南设立国际能源、航运、大宗商品、产权、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场所。
4、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卫星导航、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整体提升海南综合竞争力。
5、加强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打造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支持海南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国家支持海南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航天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和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打造空间科技创新战略高地。设立海南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区。
6、推动海南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要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加密海南直达全球主要客源地的国际航线。要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实现离岛旅客全覆盖,提高免税购物限额。
7、要支持海南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鼓励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海南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海南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支持海南开展国际人才管理改革试点,允许外籍和港澳台地区技术技能人员按规定在海南就业、永久居留。允许在中国高等院校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优秀外国留学生在海南就业创业,扩大海南高校留学生规模。
好了,不用再引用了。仅仅上面这7条,就足以让海南雄视武汉、郑州、西安等国家中心城市。说实话,上述这些城市在获得“国家中心城市”头衔的时候,都没有获得这么多利好。
过去几年国家分3批设立了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到目前为止,只有上海自贸区正在筹划升格为“自由港”。以上海地位之独特,自贸区面积只有120.72平方公里。其他10个省市的自贸区,无论有多少部分构成,最终的总面积都不能超越上海,只能无限逼近。
但海南一出手,就是“全岛建设”,也就是3.54万平方公里,这几乎是上海自贸区的300倍!
上海再特殊,从自贸区到自由港也是分两步走的,而海南是两个头衔一次性获得的。虽然海南建成自由港未必早于上海,但海南是一次性获得两大利好的,这是史无前例的!
那么问题来了:国家为何突然对海南“青眼有加”?我觉得是两大原因:
第一,在深化开放上,需要有一个比金融开放、汽车降税、推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更大的动作,以作为象征给国际社会看。海南是独立的地理单元,搞自贸区、自由港得天独厚。
第二,中国在“内陆交通枢纽城市复兴”的背景下,正在推行一带一路战略,需要有更积极的海洋战略。中国四个海,相比之下南海最重要。
此前,中国决定在深圳和上海建设两个“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把深圳放在了上海之前,很多人没有弄懂其中深意。
其实很简单,南海远比东海对中国重要。中国需要的石油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和南海运输,海上主权争议主要在南海。所以加重了深圳的分量。一个强大的、繁荣的海南省,让中国更容易雄视南海、马六甲海峡。
中国5大特区主要指标对比
|
GDP(万亿) |
资金(万亿) |
小学生(万) |
财政支出(亿) |
海南省 |
0.45 |
0.85 |
81 |
1444 |
深圳 |
2.2 |
6.97 |
95 |
4595 |
珠海 |
0.26 |
0.69 |
16 |
494 |
汕头 |
0.24 |
0.33 |
53 |
332 |
厦门 |
0.44 |
1.06 |
31 |
812 |
注:表中的“资金”,指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数据截止2017年。
上面是中国5大特区的主要指标对比。可以看出,海南省的经济能力相当于厦门,不到深圳的四分之一。目前的人口,官方数据为926万人,从小学生人数来推测,大概在1200万人。
2017年跟2012年相比,海南小学生招生人数大增了16.6%,在校生人数增长了7.6%。由此可见,海南一度出现的年轻人口流出现象,已经终结。相信随着中央送的“大礼包”逐步落实,人口将进入大增长时期。
以海南的承载能力,再增加1000万常住人口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那么问题来了:海南未来真的能跟深圳、雄安新区并驾齐驱吗?
深圳和雄安,虽然都是国家战略的产物,但事实上发展路径完全不同。雄安新区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从一开始就备受重视,被定位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得到的支持、配合是压倒性的。资源也基本上是现成的:北京需要疏解的企业、大学等。然后,是基建项目的大干快上,一切顺风顺水。
深圳就完全不同。深圳的发展是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进行的,始终充满巨大的争议,有时候争论之激烈、指责之严苛,让人不寒而栗。深圳第一任市委书记曾悲壮地说:我去搞试验,要杀头就杀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