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刷屏 韩寒发文怒怼!谁在用焦虑赚钱
4月4日,美团CEO王兴发布内部信,宣告摩拜已被收编麾下。摩拜创始人们借此实现财务自由的结局,令许多创业者心驰神往、津津乐道。
其中最吸引眼球也最具话题性的,无疑是创始人中唯一的女性,而且还是位“80后美女”的胡玮炜——一篇名为《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文章,成了这几天朋友圈里最火的“鸡汤”。
文中写道:
不过仅仅三年,她就把企业,做成了当红的创业公司。这次收购,她可能从中套现15亿。
现在的80后,多数都在做什么?
要么在北上广的写字楼里,刚刚成为一个总监,小腹上长出赘肉,每月因为房贷不敢辞职。要么在三四线城市里,过着平淡,却一眼可以看到未来的日子。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中年都如约而至。
然而,三年前还是普通记者的胡玮炜,不动声色的走到,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看着照片里胡玮炜柔弱的样子,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商业女精英。
然而就是这样,你的同龄人,正在无声无息的抛弃你。
在各路公众号铺天盖地、极力讴歌胡玮炜的文章里,“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成了最“振聋发聩”的口号。
但不出所料,随着时间推移,网络上逐渐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俗称反转。
有文章指出,媒体已经过分夸大了胡玮炜在摩拜中的分量,其充其量更像是一个对外的形象代言人。有人说,普通人的创业之路,如果没有遇到一直鼎力相助的“贵人”,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值得说道。
也有网友用段子来消解“毒鸡汤”的气味。
溥仪3岁登基,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哪吒7岁闹海,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王俊凯17岁身家过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扎克伯格34岁身家4000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比尔盖茨60岁身家5000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李嘉诚90岁身家2000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
就连如今热衷于在微博插科打诨的赛车手韩寒,也忍不住写文抨击了。
韩寒:“抛弃体”文章是贩卖焦虑
4月6日晚间,韩寒针对最近热传《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 正在抛弃你》发布长微博阐述其个人看法。
韩寒表示极其讨厌这种标题,称这已经不光光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制造恐慌;成功的定义绝不只是套现几亿十几亿;安于现状或不甘如此都是每个人自己的内心意愿,他人不可强加。
韩寒还称,创业大多是挫折与失败,如果只是不想朝九晚五当员工,这个社会也有很多道路可以走,未必都要当老板。
最后韩寒说道,如果看了那篇文章,心潮澎湃想要去抛弃其他同龄人,以这样的定力和心智,去开公司,估计也只能春夏秋冬,造福房东。
看法一出引起舆论四起,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截图时,该微博已达到10万多转发,3万评论,27万点赞。
韩寒的观点得到不少肯定,但也有网友指出:“公众号制造焦虑,这就是他们谋生的手段,没有必要太过较真。”
目前来看,一篇10w+的“抛弃体”文章走红了两次,一次成功制造了焦虑,另一次成功引起公愤。
引发共鸣的焦虑感,
正是流量收割机?
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焦虑似乎已成为生活的标配,并且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而制造焦虑就成了制造10w+的快速捷径,也是不少写手的拿手绝活。
案例俯拾皆是,比如:
今年春节期间引发热议并被社会广泛关注的“三点钟无眠区块链群”里,流行着“币圈一日,人间一年”、“连性生活也没有了”等名言;
今年1月20日,原央视主持人、著名互联网投资人张泉灵在某活动上说:“这个时代扔掉你的时候,都不会跟你说一声再见。”
2017年7月20日,在SoftBank World大会上,孙正义发言称,巨变即将到来,非常激动,“感觉睡觉都是在浪费时间”。
曾经策划出“逃离北上广”、“凌晨四点的北京”等营销案例的新世相,被中国企业家杂志称作“一家焦虑的公司”……
众人为这些句子、事件产生的共鸣,折射出社会的焦虑,包括买房焦虑、加班焦虑、交通焦虑、婚姻焦虑等,而这种种因素也成为大批年轻人逃离北上广深的理由。新世相的“逃离北上广”也正是利用这种现象制造出焦虑感,从而获取受众的共鸣。
此前,网络上一篇《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火了,伴随着“中年油腻”,中年危机也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
“中年油腻”的走红反映出了以70后、80后为代表工薪族的深层焦虑。这种焦虑包括人到中年,身体出了问题,头发脱落、腰酸背疼、每天端着保温杯,和到了一定年纪无法突破事业的瓶颈。
据微信公众号“KnowYourself”介绍,“不忙就焦虑”是许多上班族普遍的困扰,但其背后的原因却不尽相同。
A款焦虑:对被需要的渴望
无论你是否承认,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需要“被需要”。这种感觉,会让我们获得价值感与力量感——“我有能力帮助他人实现愿望”、“我受他人重视和感激”,还会让我们直观感受到自己与世界上其他个体的联结。
对于A款“不忙碌焦虑”的人群来说,你也许没有意识到,其实你需要的不是工作,而是在工作中被人需要的人际满足感。
B款焦虑:误把成功与忙碌划等号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永远在线”(always on)的职场文化,这种职场文化带来的是人们对于“忙碌”与“休息”看法的改变。越来越多的雇主与员工都开始认为“不停忙碌才意味着尽职尽责”、“休息就是消极怠惰”、“越是忙碌的人,对公司价值越高”等等。在这种职场文化中,忙碌,逐渐被与“尽职”、“成功”画上了等号。
永远在线的职场文化,让每个人都感染上了一种竞争压力。如果不这么忙,自己会不会就变成一个失败者?没出息的人?就算自己并不想忙碌,一旦悠闲下来,也可能真的被老板和他人评价为 “懒惰”、“不尽责”、“不够优秀”。
C款焦虑:一种深刻的存在主义绝望(existential despair)
我们无时无刻忙碌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那些让人保持忙碌的事物,无论多么世俗,都令我们的“存在感”/生命意义感得以存续。
有心理学研究人士认为,当不再有这些可以让自己去努力和付出的事情时,人们很容易陷入对于自我有限性的过度思考之中。我们可能会强烈地感受到生而为人的平凡与渺小,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继而陷入一种巨大的、难以承受的绝望。
总之,能引发广泛共鸣,正是击中了人们心中绷得最紧的弦,折射着时下弥漫的中年焦虑、中产焦虑。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团队和写手制造焦虑的同时收割着一篇篇10w+,在流量至上的当下,这样的操作屡见不鲜,然而这样有意无意间的情感放大和推波助澜,于大众而言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焦虑营销”是好生意,但吃相不能太难看
制造焦虑、贩卖焦虑这招屡试不爽,有社会焦虑、中年焦虑,自然也有“知识付费焦虑”。
逻辑思维的罗振宇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推出的知识付费平台得到APP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获取了1300多万用户,但另一方面则被批评为“那个贩卖焦虑的人”。据腾讯科技,顺为资本周航曾当面说“罗振宇不是贩卖焦虑,是加剧了焦虑。”
但罗振宇对此表示:总有人黑我们,说我们是在贩卖焦虑。我很无奈,周围没人比我更焦虑了,内容行业总是很焦虑的。
焦虑的时代,焦虑经济泛滥。制造焦虑、贩卖焦虑、消费焦虑甚至成了一条产业链。
内容产业自然而然地赶上了焦虑兴起的大风口,催化出了“知识付费”的新名词,虽然很多人吐槽搞不懂“知识付费”和培训有什么不一样,但挡不住知识付费驶向深水区。
去年11月,曾推出《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说来惭愧,我的助理才月薪五万》等文章的咪蒙团队宣布在喜马拉雅FM上线付费音频课程《咪蒙教你月薪五万》,号称若听课人员“三年后加薪不超过50%”,则可申请全额退款。
当时有网友认为,这类似于“给我三万,保证生儿子,不生儿子退钱”的套路;也有人摆出数据,正常工作三年加薪50%其实并不难。但事实是,据创业邦介绍,该课程12月1日正式上线后,第1天就销量破5万;上线第4天的时候,卖出了10万份——事关升职加薪,能不焦虑吗?
而更有趣的是,微信公众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统计发现,随着课程的持续更新,用户给出的评价呈现走低趋势,给出3星甚至1星的评价用户逐渐增多,学员的听课播放量也开始大幅下降。
▲截至去年12月15日,喜马拉雅上咪蒙前7期课程播放数据趋势统计(来源:微信公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有人说,分辨贩卖知识还是焦虑,或许最终可以通过内容质量和时间来检验。倘若披着知识付费的外衣过度营销,最后也只会落得一地鸡毛。
此前新世相的营销课程事件还历历在目,一张海报瞬间刷爆朋友圈,课程价格水涨船高,用户对知识付费的焦虑跃然纸上,然而难看的吃相让其传销的本质一览无遗,对所谓焦虑感的过度使用也让这一次的新世相尝到了苦头。
喧嚣过后,“焦虑营销人”们是否还会利用众人的共鸣感盘算下一个刷屏事件?答案很可能仍然是“会”。但正如那篇以胡玮炜为引子,火遍朋友圈的鸡汤文最后所说:
愿你看清这个时代,
知道自己想要去哪里,
然后活出余生的新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