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15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工作,周小川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跟大家一起做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方面的工作,并向前推进,就是很有幸的一件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离漓 陈鹏
编辑|刘文君
3月19日,随着易纲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已满“古来稀”的周小川正式卸任。
此前的3月9日,全国人大主题为“金融改革与发展”的记者会,是周小川最后一次以央行行长的身份现身公开场合。
整场发布会近两个小时,十八个提问。周小川就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数字货币监管等问题一一作答。依然思维敏捷,回答提问言语层次清晰。
在回答关于其15年央行行长生涯的提问时,他称,经过多年在金融系统的工作,事情太多。所以很难挑出哪件事说是重要,哪件不重要。“有幸跟大家一起做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方面的工作,并向前推进,就是很有幸的一件事”。
这15年间,周小川致力于在多种力量博弈的环境下,推动人民币利率、汇率改革;推动资本项目账户、金融市场的开放;人民币国际化。他还曾两次拿到中国最高经济学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周小川提出,趁机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这个提法在国际金融界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多个国家、经济学家中引起共识。在很多关键问题上,他也提出了鲜明的主张。
中国央行在他的带领下,不断完善职能,在为宏观经济保驾护航,推进人民币双改、国际化等方面取得非常显著的成绩。
这15年
1948年1月出生的周小川,青春岁月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1968年,20岁的他到黑龙江某农场插队,度过了4年的知青生活。1972年,作为第二届工农兵学员,周小川被送到北京化工学院读书。
1985年,37岁的周小川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1986年进入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下称国家体改委)工作。
国家体改委由当时的青年学者组成,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诸多思考,也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同期,周小川还担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助理。这期间的周小川,一直给外界以激进改革学者的印象。
1990年代开始,周小川进入金融系统工作。1991年9月至1995年9月出任中国银行(4.130, 0.00, 0.00%)副行长;此后,先后出任外管局局长、中国建设银行(8.030, 0.12, 1.52%)行长、证监会主席等职位。直至2002年12月出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至今。
2002年至今,中国GDP总值从12万亿元增长至80万亿元;GDP从增速最高11.9%,进入7.3%的新常态;M2从18万亿元,增长至168万亿元。也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等数次周期的洗礼。如此高速增长的经济、金融背景,构成这位大国央行行长施展才华的舞台。
周小川2013年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延迟到70岁退休的年龄。
“周行长干这么多年,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中央对他的肯定,说明他的地位是很难替代的。”一位接近高层的智库学者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从全球看,周小川15年的任期仅次于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全球各国央行行长的任期限定不一,以美联储为例,十多年也有,一任也有。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是美联储任职最长的主席,其从1987年至2006年,整整在任20年。任期跨越6届美国总统。许多人认为他是美国国家经济政策的权威和决定性人物。
中国的金融学界和业界都对周小川给予很高评价。一位跟踪研究多年货币政策、银行业的机构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提及对周小川行长这么多年总体感觉是什么时,他认为,“专业、国际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