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大的开放办好最大的经济特区
——专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海南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以更大的开放办好最大的经济特区,在产业开放、区域开放上走在全国前列。对于海南来讲,“大开放”不是一般意义的对外开放,它是能够按照国际惯例办事的全方位开放,是实行全面开放政策大力吸引外来投资和真正形成有利于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局面的深层次开放。
■未来5年,发挥海南地处南海和东盟最前沿的区位优势,要率先在服务业市场开放
⊙记者 刘向红
1987年,海南GDP仅有200多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不到3个亿。到201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62.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179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4亿元;按当年价格算,分别比1987年增长了77.9倍、52.4倍、220倍。
1987年12月,36岁的迟福林调任正在筹备建省的海南,成为第一个报到的中央下派厅局级干部。随后的30年,迟福林全身心投入到海南的建设中,从最初的“特别关税区”到“自由贸易区”,再到如今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参与了几乎所有海南区域发展规划的研究制订。
站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的新起点,回首过去,展望未来,迟福林有着怎样的总结、思索和建议?日前,上证报记者在海口对迟福林进行了专访。
谈成就:非常好的一块试验田
记者:您认为海南30年巨变的动因何在?
迟福林:根本上是得益于开放改革。在建省之前,海南是一个国防前哨,而且是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能不能用一种体制创新的办法,使它能够很快地发展起来?国务院1988年24号文件明确指出:“海南省的改革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要实行比其他特区更‘特’的政策。”可以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产物。海南的改革试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尤其是在创建初期,海南有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以建省之初我所亲历的几项改革为例。海南建省之初就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新体制,政府的机构设置少而精,为推动我国的政府改革提供了鲜活经验。另外,海南在1988年率先推进价格改革,改革粮食购销体制。到1989年除粮食外的生活资料价格全部放开,1991年放开粮食价格。放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后,1988年至1990年期间每年吸引了上万家企业来海南注册。再比如,在1991年,海南率先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当时在深圳上市的10家异地公司中海南就占了4家。1992年,海南又率先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实行省级统筹的社会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
还记得许士杰书记交办我起草海南省委第一次党代会报告的任务,我和几位同事用两天三夜把它写了出来,许书记很满意,题目是“放胆发展生产力,开创海南经济特区的新局面”。当时很多提法在全国是第一,1988年还没有一个省的文件提出“发展市场经济”,但在这份报告中就提出来了。
海南岛是中国改革最好的一块试验田,在这张白纸上能够画出一些好的图景来。我始终认为,海南30年来的巨变,根本上得益于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也就没有海南今天的巨变。
谈开放:扩大开放、先走一步是未来发展主线
记者:您谈话中特别强调“开放”,对于海南来讲,开放意味着什么?海南在全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中扮演什么角色?
迟福林: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招。不久前,2018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我们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是发展海南的关键一招。”
为什么叫作关键一招?海南是个岛屿经济体,如果没有开放改革,就没有海南的今天。
海南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以更大的开放办好最大的经济特区,在产业开放、区域开放上走在全国前列。对于海南来讲,“大开放”不是一般意义的对外开放,它是能够按照国际惯例办事的全方位开放,是实行全面开放政策大力吸引外来投资和真正形成有利于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局面的深层次开放。
从30年的发展实践看,把海南的经济好好发展起来,唯一的出路是实行“大开放”的方针,什么时候开放有重大突破,什么时候海南的改革和发展就快。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明确提出,海南应该在开放方面先走一步,为全国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新鲜经验。这是中央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着眼于新时代我国开放全局,着眼于统筹海南在全国大局中的定位,对海南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扩大开放先走一步,是海南未来30年发展的主线。
谈旅游:海南最大的消费市场在国内
记者:2018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海南打造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吸引更多岛外、境外消费需求到岛内释放。”您对此怎么理解,有什么建议?
迟福林:首先,“国际消费中心”的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2010年,中央正式批复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时候就提出“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国际购物中心”。这次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我理解它的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意味着海南不仅仅要成为国际购物中心,还要成为旅游、健康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国际性消费中心。
其次,“国际消费中心”的消费主体是国内游客。当前,“国际化”的背景与内涵已发生新的变化。我曾多次讲到的一个例子就是珠海横琴长隆海洋公园。长隆公园有70%至80%的节目是由国际表演团队提供的,一台马戏由十来个国家的演员表演,90%以上的观众是国内游客。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对国际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从海南实际情况看,2017年,海南国内游客占总游客人数的比重在98%以上。海南最大的消费市场在国内,中高收入群体成为海南消费的主体。
第三,关键是适应国内需求变化,提供国际化的产品与服务。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面临的突出矛盾是国内不断增长的国际化、服务型、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与服务业开放度低、国际化产品供给不足、国际化服务水平不高、国际化环境不优的不平衡。我建议把扩大国际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作为海南扩大开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重要任务。
第四,加快海南国际购物中心建设。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首要任务是加快海南国际购物中心建设。海南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免税购物政策实施以来,累计吸引837万次购物消费,实现营业额272.4亿元。下一步,争取建立“日用消费品免税区”,实现免税购物政策的重大突破。放宽并逐步取消免税品种、限额和次数限制,免税区域由海口、三亚逐步扩展到全岛,免税对象放宽到所有离岛(高铁站、港口码头)游客,统一岛内居民与岛外游客免税购物政策,支持香港参与国际购物中心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