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问:“没有发达国家的命,却得了发达国家的病”是怎样一种体验?
一个足够好的问题,本身就暗含一半答案,发达国家常见病无非一种——福利病,那么答案呼之欲出:
一个中低收入国家强行撑起高福利,撑到最后捉襟见肘,就是这种体验。六十年前的公社食堂,三十年前的企业办社会,莫不是如此。
其实近两年仍有类似的事发生。只不过,上面两件事已被认定荒诞,但这次我们身在其中,又关乎生存权利,就很难看破这个局了……
是的,今天要聊聊医保基金。
突然短缺的医用耗材
2017年年底,全国爆发了一场“医用耗材风暴”。
说到医用耗材,你可能会想到注射器、棉球、纱布、橡胶手套、手术刀片一类寻常事物,实际上,诸如穿刺包、腹腔镜、吻合器、生物蛋白胶等很少听闻的特殊器具,都属于医用耗材,它们决定了一场手术能不能做、好不好做。
然而贵州、四川、甘肃、河北、广东等地医院,却在年末下发通知,大力控制医疗费用,停用、限用多种医用耗材,只保留一些最基本、最传统款。
不少医生表示,这一禁一限,直接把许多手术打回1970年代水平。这样的手术——比如不用肠吻合器而用丝线缝合——他们实在手生,效果又差,风险又大,能不做就不做。
随后,群情汹汹,各地卫计委纷纷出面澄清,这次紧急控费的前因后果才浮出水面。
简而言之,医保基金面临压力,虽未耗竭,但趋势不容乐观,于是全国从上到下,开始控制医疗费用。中央给地方施压,地方给医院施压,医院给科室施压,医生不敢压患者,只好两手一摊。
病情必需的耗材可以申请,自费使用的耗材也没限制,但你想走医保?对不起,我们医院实在没额度了。
中国式政策收紧
(不爱看政策解读可直接跳过)
2015年,国家卫计委、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等联合印发《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
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
力争到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下降到30%左右。
* 卫计委管医疗机构,发改委管行业定价,财政部管医疗卫生财政支出,人社部管医保基金,所以要他们一起商定。
2016年,七部委联合发布《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还是上文意见里的那两句话,但是删去了“力争”,定下了时限“2017年底”,圈出了范围“前4批试点城市”(共计200城覆盖32省),要求做到;同时加上:
2017年全国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平均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下。
各省放浪形骸地度过了2017年上半年,然后发现,糟糕……增幅怕是要超标。
比如贵州,1-8月医疗费用较2016年同期增长18.05%,全国最高,被中央通报约谈,惊慌之下赶快发布了医疗控费的紧急通知。其他地方的心路历程也差不多。
控费严格到什么地步呢?在四川,控费不达标的等级公立医院一律降级,全员扣绩效,院长加倍扣,超标20%以上直接换院长……
突击花钱,又突击控费,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所以有人说:看病要赶上半年。
岂止耗材,药品亦然
看到有医生吐槽,停用部分耗材让手术水平倒退几十年,让人想起一桩旧闻。
几年前,曾有行业报告称,中国销量Top20的药物,没有一款在全球销量Top100的名单里。
小巴去核实了一下这个说法,对比2016年的中国与全球榜单后发现:中国销量Top20的药物,还是有3款位列全球销量Top100,但是无一进入前50名。
2016年中国药品销量Top20
* 数据来源:《2017年中国医药市场发展蓝皮书》
这个数据背后意味着三类现实:
第一,中国的Top20里,有多款中药或中西药复方,全国销量约等于全球销量,当然很难进入国际榜单;
第二,中国榜单上有A药,而全球榜单上的却是同家公司针对同种疾病的B药,这意味着国际治疗方案已更新,而我们还在用旧的;
最让人遗憾的是第三,中国销量Top20的药物,半数都是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而在全球销量前列的药物,适应症大多是自身免疫疾病或癌症肿瘤。
是中国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格外多,而一些癌症肿瘤患者格外少吗?
是这些国际神药偏偏不适用于中国人体质吗?
更大的可能是,我们的患者一样很多,这些药物一样对他们有效,可是我们还穷,多数求药之人买不起药,那么这些药物的国内销量水平,自然比不上发达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