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渊
涪陵榨菜是中国人喜欢的佐餐小食,却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榨菜和环保还能扯上关系。
近日,重庆市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辽宁锦州滨海新区投资建设的5万吨萝卜食品生产线项目,因当地暂不具备实施该项目有关事项条件,决定暂停实施该项目。据了解,被喊停的主要原因,还是项目所在当地的环保问题未得解决。
涪陵榨菜只是被喊停了一个项目。自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开展以来,企业被处罚、关停,甚至企业主被拘留的例子比比皆是,加上经济下行的压力,中小企业的日子过得越发紧巴。于是,一些人把矛头指向了环保,认为环保在给经济“添堵”。
不能否认,一些地方在进行环保执法时,存在操之过急、一刀切等种种毛病。还有一些地方,污染企业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企业被关停后,当地经济数据一时确实不好看。但在指责环保政策时,得先学会一个词:环境欠账。
“先污染,后治理”,这是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改革开放30年,我们几乎重演了这条路子。一个数据可堪证明—过去的10-20年间,中国的二氧化硫排放,成为酸雨、雾霾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7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排行世界老二的印度超过了中国。事实上,从2007年以后,中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就开始下降,这其中,烟气脱硫工艺的推广居功至伟,此外,还有中国能源结构变化的因素。环境治理带来的变化,是所有人都看得到的。
雾霾要不要治?绝大多数人一定会承认要治。被污染的水你愿意喝吗?恐怕没有人会点头。但如果涉及切身利益,又有很多人会打退堂鼓。此时,政府就有必要挺身而出,协调不同层面的利益,为环境治理保驾护航。
要注意,此次喊停该项目的主角并不是涪陵榨菜本身—企业毕竟是逐利的—而是涪陵榨菜公司实际控制人、代表涪陵区人民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重庆市涪陵区国资委。说到底,是地方政府意识到该项目存在的环境风险,决定踩个急刹车。
项目在开始前被喊停,应该说是涪陵榨菜之幸。如果等整个项目的投资、建设链条运转起来以后才喊停,损失可就大得多了。此事或许能提供一种环境治理的范式:过去,企业即便意识到项目存在环境风险,仍然会强行上马。毕竟,在过去宽松的监管环境下,“先上车后补票”比上不了车的机会成本低得多。但在环保压力增大、环境违法成本逐步上升的当下,对项目的环境风险一一排查,确保“先买票后上车”,理应成为企业认同的明智举措。如果企业因为逐利的本性忽视了这一点,那么政府就有必要充当“瞭望塔”和守夜人的角色。
如今的中国,环保已非污染企业一家之责。中央环保督察要树立的,正是“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理念。可以预见,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今后仍将是社会探讨的焦点。涪陵榨菜这样堪称本地门面的地方国企,与地方政府事实上是一种共生关系。在过去,地方政府往往将国企做大做强作为首要目标,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企业经营是否合法合规。现在,环保的高压态势,或许有助于厘清国企和地方政府间的角色定位。落后的发展理念和守旧的发展方式,不应该在新时代的环境下继续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