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开启“积分入户”时代: 合理吸引人才“本地化”
本报记者 李果 成都报道
导读
成都市社科院原副院长陈家泽认为,这一方式明确了未来人才引进将与城市发展挂钩的特点,即以通过落户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吸引城市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在招揽人才上政策频出的四川省成都市,近日宣布了新的户籍制度,其重要变化是将过去条件入户,调整为条件入户和积分入户双轨并行。
这一政策将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相对于已出台积分落户的城市而言,成都的积分条件更加丰富。“不仅体现了成都的包容性特质,同时也具备公共资源成本分担,与就业人员的正向激励作用。”
实行双轨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作为在2003年便开始进行统筹城乡改革试点的城市,成都在包括农民工进城入户等多方面均进行了探索。
事实上,早在2015年,成都已经提出研究和制定积分落户,但迟迟未最终公布方案。而在11月3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王平江表示,此次出台的政策,“历经多轮修改和多方征求意见”。
而最终将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方案,将以《成都市关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主体文件,《成都市居住证积分入户管理办法(试行)》和《成都市户籍迁入登记管理办法(试行)》为配套文件的“1+2”户籍制度改革系列文件,从而构建了条件入户和积分入户双轨并行的新型户籍政策体系。
王江平称,这一政策的出台,明确了积分体系、积分指标及分值、办理流程等具体内容。通过入户指标、差异化落户政策等手段,科学调控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通过建立健全居住证和实有人口登记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通过完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政策、保障农民农村合法财产权利及加强服务保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具体而言,成都双轨制中,“条件入户”政策为此前政策的延续,其中除包含国家规定的23类人员落户方式外,还有4类满足成都发展的人才,将通过这一方式进行落户。
而积分入户则是全新出台的政策。陈光认为,积分入户是国家户籍制度改革的一项措施,重要的节点是201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从国际上看,积分落户也是合理吸收和安排外来人口本地化的一项有效举措,类似国外移民政策。”
王江平称,此次推出的积分落户,有效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在成都购房或租房的、对城市发展有贡献的人员落户问题。
成都的积分指标包括:缴纳社会保险、合法稳定居住、教育背景、引导人口合理布局、引导人口梯度转移、急需紧缺工种(职业)指标、个人贡献、鼓励创新创业、年龄、个人不良信用记录、个人违法犯罪记录以及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等12项指标。
当积分标准分值达到100分,即具备申请积分入户的资格。同时,根据相应积分,享有成都相应的教育、就业、住房、养老、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权利。
引导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在全国多个城市推出“积分落户”的背景下,王江平称,成都版的政策凸显了地方特色。
如其中将结合成都此前推出的重塑城市经济地理格局的“十字方针”,建立“引导人口合理布局指标”,通过政策指引,引导人口向成都市鼓励发展和落户的区域流动和聚集;建立“引导人口梯度转移指标”,鼓励来成都人员从“中优”区域向其他区域迁移与落户。
而此后,成都还将每年发布年度居住证积分入户指标计划和年度急需紧缺工种(职业)目录。
成都市社科院原副院长陈家泽认为,这一方式明确了未来人才引进将与城市发展挂钩的特点,即以通过落户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吸引城市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陈光认为,对于已经发布积分落户制度的城市而言,成都版制度更加宽松和丰富。如在缴纳社保方面,如广东和上海均要求参加当地城镇社保满7年,而成都规定为5年以上。
陈家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这是成都统筹城乡改革的延续,可以让政府更好地进行公共资源的分配,类似设置了“准入门槛”。
因为根据陈家泽及其团队在2014年的研究成果,成都每增加1个城镇户籍人口所需要的财政支出增量为16.8万元。“户籍制度最核心的问题是与户籍相互捆绑的公共福利供给,如果没有设置门槛,那么政府难以对未来的公共财政增加费用进行预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