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革命”加快城乡文明进程
经济参考报
编者按:小厕所折射“大民生”。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取得的成效,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把它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抓,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1984年4月1日,本报曾刊发长篇通讯《访厕所》,当时引起强烈反响,获评全国好新闻。时隔33年,本报组织系列报道“再访厕所”,以所见所闻所感记录“厕所革命”取得的积极成果,揭示“厕所革命”背后的城乡文明变迁。我们期待,各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切实把推动“厕所革命”当成一项文明工程、民生工程来抓,彻底解决困扰农村和农民多年的“如厕难”问题。
“早些年有些地方的厕所真是‘一惊二叫三跳’,个别地区甚至是‘男左女右’。”一位从业17年的旅游领队坦言,“往事不堪回首。”
而在农村地区,厕所的情况更加糟糕。拿东北地区来说吧,“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是过去农村旱厕的真实写照。撇开简陋不说,在冬天,农民需要忍受零下二三十多度的室外严寒,而到了夏天,则需要一边忍受熏天恶臭,一边迎击蚊虫乱飞。
这些让人“去不得”“嗅不得”“蹲不得”的厕所,一度成为公共服务领域的短板。如今这些厕所发生了哪些变化?《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深入多地采访发现,近年来“厕所革命”持续发力,从城市扩展到农村,正向城乡最偏远、最低层的角落挺进,成为美丽乡村的新注脚、振兴乡村的新实践,有力加快了城乡文明进程。
在吉林省东辽县安恕镇彩岚村,记者看到,40多户人家完成了改厕,室内安装了类似“浴房”的彩钢卫生间。“太方便了,冬天上厕所再也不用穿上棉袄在室外挨冻了,夏天上厕所也不用忍受苍蝇和臭味了。”村民王孝义说,“开始大伙不想把厕所改到室内,后来看到改完的人家用着真方便,自己也不花钱,现在大家抢着改厕。”
据了解,2016年,吉林全面启动农村“厕所革命”,省级财政按照每户补助4000元标准补贴,当年完成了10.1万户厕所改造。
吉林的变化只是全国“厕所革命”效应的一个缩影。
2015年,中央提出推行“厕所革命”,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是提升旅游品质的务实之举。从此,“厕所革命”在中国大地全面展开。近三年来,全国各地在厕所建设中以全域旅游为引领,积极探索创新模式,主动融入人文关怀,走出了一条引领旅居环境变革的路子。
根据国家旅游局此前出台的《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截至今年10月底,近三年来全国已新改建厕所6.8万座,超过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19.3%;各地安排配套资金超过200亿元;44亿人次中外游客的如厕需求问题基本得到满足。
这场“厕所革命”不仅提升了乡村的厕所环境,在一些地方还成为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的新路子。
胡喜咏是湖北省黄陂区木兰玫瑰园旅游厕所内的一名厕所保洁员,一年前到木兰玫瑰园工作。她告诉记者,她与本村另外一位村民轮流保洁,“每个月大概能拿 2000元工资,很满足。”据了解,当地正在实行将厕所交给农户管理的制度,每月补给农户1000元管理费,解决了一些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他们的收 入。
苟各庄是河北野三坡改厕示范村之一。村民赵兰东介绍,过去用室外旱厕,夏天气味大、蚊蝇多,冬天雪厚路滑,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容易摔倒受伤。对于发展乡村旅 游的苟各庄村来说,旱厕不仅污染地下水,更影响村容村貌。“经过改造,村里环境更加干净了,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称赞。游客增多了,为村里带来更多的旅游收 入”。赵兰东说。
据了解,这场“厕所革命”不仅覆盖了全国3000多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还由景区内逐步扩展到全国370多个重点旅游城市、500多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 区创建单位、9200多家金牌农家乐和2万多家乡村旅游重点村,有效促进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为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洁美家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如 此,包括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革命老区等在内的厕所“欠账”地区获得更大支持,如今“欠账”地区的厕所环境不但有所改善,而且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应。
专家表示,从景区到全域、从城市到农村,原本脏乱差的厕所实现大变身,这不仅是一场改变传统观念、改变生活环境的革命,更是一场改变生活方式、推动文明进程的“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