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闭幕后,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和趋势是,中国政府在维持货币政策总闸门保持“不松不紧”的前提下,各金融监管部门继续进行强监管,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做出更全面和严格的部署。
今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7月中旬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党中央相继就防范金融风险做出一系列的判断和部署。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经历长期的粗放式的发展,中国金融风险主要聚集于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业以及国有企业。我们看到,十九大闭幕之后,首先,国务院要求发改委对全国轨道交通建设情况重新评估,这意味着对地铁轨道项目的审查将更加严格,以防范一些不具备地铁投资条件城市的政府债务继续攀升,与此同时,财政部发布《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的通知》称,要防止PPP异化为新的融资平台,推动PPP回归公共服务创新供给机制的本源,等等。其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在武汉市召开部分省市房地产工作座谈会,提出要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把稳定房地产市场、化解泡沫风险作为重中之重,要切实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坚持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这些政策就是向地方政府与市场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在去杠杆以及防范金融风险是动真格的,不应该心存侥幸,等待政策放松。
金融监管的大网正越织越密,金融领域强监管的动作更大,也更加系统,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去杠杆的同时,还要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比如,在最近推出了两个在金融领域引起热议的文件,一是资管新规公开征求意见,二是网络小贷公司暂停批设,在市场层面先收拾乱象。
11月17日“一行三会一局”共同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标志着规模超过100万亿元的资管市场迎来统一的监管标准。《意见》覆盖了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管机构等发起的全部资管产品,分类型统一了监管标准,旨在消除监管套利、实施穿透式监管、消除多层嵌套等,打破刚兑,这标志着中国金融步入由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为主导、行为监管和功能监管相结合、全方位监管的新时代。在过去几年,监管不统一导致的监管套利导致市场野蛮生长,酝酿系统性风险。
在过去一段时间,网络小贷公司涉足现金贷业务进而演变为高利贷、部分P2P平台借道网络小贷规避监管、引入ABS放大资金杠杆、暴力恶性催收等问题频发,引发社会舆论以及业界担忧,11月2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紧急发布通知要求各地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此外,银监会也组织起草了《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要规范商业银行股东行为,强化股东资格管理。这些金融监管组合拳,目的在于更好地维护竞争秩序,防范金融风险,让市场更有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