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的三六九等
【缘木求鱼】
如果按照“110标识法”划分,估计常住北京人口中,有一多半“新北京人”就会被剔除出“北京人”的行列。
木木
1949年和平解放前,北京市的常住人口也就200多万,如果以此为界定,所谓的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也就是这么点儿人。和平解放之后,北京成了首都,短时间内涌进大量人口,据统计,到1949年底,北京市的常住人口达到420万人。
虽然这420万人都很自豪地自称“北京人”,但谁都知道,其中一多半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严格讲只能算作“新北京人”。从此之后,随着北京城的大发展,“新北京人”的数量越来越多,除了国家及北京市各级行政机关、还有军队人员数量的快速增长,北京辖区的持续扩大,也带来了人口的增加;当然,随着医院、学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类企业的大量增加,也直接“创造”了大量的“新北京人”。
2016年底,北京市的常住人口据说已经超过了2100万人。当然,在这2100万“北京人”中,绝大部分都是所谓的“新北京人”,地道的“老北京”早就成了比较罕见的“物种”,需要很好的人品和运气,才能比较意外地碰到几个。按照这个标准,“北京人”其实就被划分成了两部分——“老北京人”和“新北京人”。
当然,这两部分还能再细分。鉴于按照往上数祖宗辈儿数的方法再划分,实在有点儿累,所以“老北京人”就这么着吧,别管说到哪儿去,这些人都用不着担心丢了“北京”的“铁帽子”。剩下的“新北京人”就有点儿麻烦,按照不同的评判标准,还是很能划分出一些别样的味道的。
比如啊,如果按照1984年4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的颁布算,这个日子之前就在北京常住的,或者更确切地说,在第一批居民身份证开始制作之前,户口就迁到了北京城里的人,到手的居民身份证上的身份证号码的前三位,就能很“荣光”地以“110”开头——这是“大北京”的光荣代号,跟报警电话是没什么关系的;紧接着“110”后面的三位数字,标示了证主住在哪个区,东城区是“101”,西城区是“102”,崇文区是“103”,宣武区是“104”……以此类推,直到密云、平谷,都有自己的“小帽子”。
虽然都是“110”,但非要在其中划分出个三六九等不可,那大概就只能罗列一下这些“小帽子”了。早年间,老北京城里是很时兴这种三六九等的划分的,所谓的“东城贵、西城富、北城穷、南城贱”就是这种“划分”的硕果。这么划分当然好处大大的,见面一问住哪儿,马上就能把对方的身份估摸个八九不离十,估摸出来之后,大小尊卑、言谈举止、俯仰进退之类的,当然就都好作进一步的安排。
前一阵子,有人发了段视频到朋友圈,在一个涮肉馆儿里,因为服务员“随意”搬走了一把椅子,一个“北京人”被气得“京骂”连连,最后暴怒了,就声嘶力竭地把自己的“110”搬了出来,高傲、自豪得不要不要的。对方或者是比较有涵养吧,或者是不太明白其中的窍门,所以被这个“北京人”高声大嗓地压制得几乎出不了声,其实大可按照他的标准,反问一下他的“小帽子”,如果恰巧就问出个“103”、“104”甚至更“不堪”些的符号来,估计他自己就羞臊得没了话说。
插这么一段闲篇儿,接着给北京人“分类”。如果你很不幸是身份证号码被人身固定了之后才把户口迁来北京的,在上面那个涮肉馆儿里的北京老爷们儿的眼里,你显然就算不得地道的“北京人”,甚至你根本就不是“北京人”,说好听点儿,是个趋时附利、跑来沾北京光儿的“土老帽儿”,说难听点儿,你就是跑到北京“抢”饭碗、“夺”空间的土匪了。这么说,大概真没冤枉他,否则,那位“北京爷”又何至于那么激动呢?
如果按照“110标识法”划分,估计常住北京人口中,有一多半“新北京人”就会被剔除出“北京人”的行列。如此霸道的“剔除”法,大约许多人都不会同意。新时代的好处就是,别人不同意,尤其是不同意的人数还比较多,即使再霸道的做法,往往也行不通。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