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董瑞强 11月8日,经济观察网记者从环保部获悉,11月4至7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的大气污染过程整体情况为中-重度污染,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中南部的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和山西中部的太原、阳泉等城市。据悉,11月3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部分城市陆续发布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4日零时启动II级应急响应,7日区域内城市开始陆续解除橙色预警。
对于此次重污染过程,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组织专家开展了跟踪研究和动态评估。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张远航教授表示:“这次污染过程和以往相比,PM2.5浓度增长速率较低、污染累积强度较弱,北京市仅40个小时PM2.5浓度维持在150微克/立方米左右,峰值浓度也较以往污染过程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区域应急联动的效果和作用。”
张远航表示,京津冀及周边“2+26”城针对污染过程采取了区域应急联动,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及时准备和启动应急减排措施。环保部派出130个督查巡查组,共检查4000余家企业,仅100余家没有完全落实减排措施,执行率高达97%。
“根据应急减排措施效果初步评估, ‘2+26’城采取橙色预警应急措施后,SO2、NOx、PM、VOCs等主要污染物减排比例约在20-30%之间,其中工业企业停限产减排贡献最大,特别是工业源SO2减排比例达到50%左右,这也是本次污染过程中北京、石家庄、德州等地PM2.5中硫酸盐占比较低的重要原因。”张远航说。
另外,北京市橙色预警应急措施对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比例约在15-25%之间。如果没有提前采取应急减排措施,北京、石家庄、保定等城市PM2.5峰值浓度将会进一步升高,各地进入重污染的时间也会更早。7日中午前后,随着北方冷空气的南下,北京、天津、廊坊、保定等城市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但这些城市直到8日0时才解除橙色预警,这也将减少该区域污染物排放对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一带的传输影响。
据张远航介绍,11月4-7日的区域重污染过程期间,区域相对湿度总体较小,持续受偏南风影响,利于污染物快速传输。4日起,河北保定、山西太原等城首先出现小时中度污染(参考空气质量标准日均值评价,下同),并在西南风作用下逐渐向北京方向发展。5日夜间,区域内石家庄、保定、太原、阳泉等城出现小时重度污染,并在6日达到峰值。石家庄PM2.5小时浓度在6日04时达到重度污染水平,6日19时达到本次过程的峰值(255微克/立方米),为区域内最高值。北京市PM2.5小时浓度在6日10时达到重度污染水平,7日02时达到本次过程的峰值(176微克/立方米)。
从气象条件看,11月5-6日在太行山脉东侧出现风场辐合带,污染物在此汇聚,大气扩散条件转差。受静稳天气影响,北京市5-6日地面平均风速仅1.1米/秒,不利于污染物水平扩散;相对湿度平均为72%,对污染物二次转化和颗粒物吸湿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早晨均有近地逆温,对污染物垂直扩散有所抑制。石家庄5-6日地面平均风速仅0.8米/秒,也不利于污染物水平扩散,平均相对湿度为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