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回应《骗局》一文:文章没说错,接下来要更好的提高用户体验
张叶
10月31日晚,在得到“晚八点例会”直播中,罗振宇针对此前《罗振宇的骗局》一文给出了回应。
罗振宇直播时说,“其实今天是个标题党,根本没打算回应那篇文章,我们只是想看看来看热闹的人有多少,顺便宣布一下公司下一步的战略转型。”不过,他还是借着谈论“一家公司在这个时代如何面对批评”的话题,回应了《罗振宇的骗局》一文。
针对文章,罗振宇表示,“那篇文章说错了吗?真的没说错。有的人就那样,他订了知识产品,订完觉得没用。没用又花了钱,他是得吐槽。”不过,这篇文章“让我们终于想明白了这个公司下一步的策略”,“我们决定今后所有的营销费用、广告费用、市场费用全部用于服务好我们现在的用户。”
罗振宇直播视频截屏
《罗振宇的骗局》文章曾在10月25日刷屏朋友圈。该文直言,包括罗振宇的得到在内大部分知识付费其实都是大忽悠。事实上,该文是转载于三个月前一篇《罗振宇永远不好会告诉你的秘密》,仅仅是改了标题。
文章写到,得到APP的内容产品为“二道贩子产品,听着很高大上,但是都不够系统,且失真,更多意义上只是满足绝大部分不喜欢读书的人被人称之为读书人的虚荣心。简而言之,得到的三宗罪是:一、罗胖更多意义上满足了绝大部分人不喜欢读书却喜欢被人称之为读书人的虚荣心;二、得到传授的知识常常“药不对症”;三、得到传授的知识“是未经你罗胖思考的”。
在文章被疯狂转载的当天,罗胖曾在朋友圈发文回应称:不值得讨论。
一篇文章两次发布、造成两个10W+的三个月里,罗振宇备受争议的主要原因其实不难理解,终归是以其为代表的知识付费。
据钛媒体了解,在这短短三个月内,知识付费市场在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分工和迭代:蜻蜓FM完成10亿元融资、千聊完成千万级别的A+轮追加融资、罗永浩、papi酱等知识付费明星“退水”……但是根据阿里应用发布的Q2报告,2017年,知识付费市场的规模在500亿左右,其中,罗振宇占到的比例,可能连1%都不到。那么为什么会是罗振宇?
曾在央视就职的罗振宇,坊间给他的爱称是“罗胖”,嗜书如命、知识渊博、观点犀利,总能从别样的角度看问题。最初进入央视时,罗振宇只是一名临时工。成为《对话》栏目制片人后,主持人的开场和结语都得是他组织,碰到配合不默契的主持人时,他会私下感慨“半身不遂”,由此,他对信息输出欲望愈发强烈。2008年,他离开央视加入《第一财经》,在后者的栏目《中国经营者》里,罗振宇终于梦想成真成为主持人,实现了“一定要把我这张胖脸露出去”的心愿。
四年后,2012年,他再次选择离开,并和媒体人申音一起创办了罗辑思维,在“明星+经纪人”模式的运营下,罗振宇的个人品牌被无限放大。2013年8月9日,“罗辑思维”推出“史上最无理”的付费会员制,仅半天就告罄,轻松入账160万。但在2014年,因与申音5:1的股份分割问题,二人“分手”。单飞的罗振宇开始自己运营以微信公众号为轴心的“罗辑思维”品牌。
罗振宇一直自喻为“知识商人”他认为用户时间的碎片化是既定事实,用户选择用碎片化的学习来填充这些时间,是有价值的真实需求。在这个时代,拥有知识成为了变现形式。然而,碎片化的时间真的能够学习,学习碎片化的知识真的有用?这一问题也成为《罗振宇的骗局》一文中最大的质疑之处。
到了2016年,罗振宇在一次演讲中直言不讳:“微信公众号生态正在剧烈的恶化过程中”。这次体会的产物就是“得到”知识服务App。
得到的用户定位很清晰,也深谙用户心理——用户们就是来“学习、掌握技能”的,他们热衷于看“如何快速阅读”、“如何成为演讲高手”、“如何有效学习”。来得到,就有一种“我在学习,我在看书,我没有虚度光阴”的心理暗示。
2016年,罗振宇跨年演讲中,2天入账越4500万的庞大数字;今年7月,网上曾传出一份罗辑思维拟融资9.6亿元,目前估值约70亿元的消息。虽然随后背罗振宇证实“罗辑思维还是个初创公司,当前一切一切的重心都是做好产品、伺候好用户,在知识服务这条路上结硬寨、打呆仗。别的啥都不想,想也没用,想多了耽误手头的事。”但现有的投资名单中更有不乏柳传志、俞敏洪、包凡等圈中大佬以及启明创投中国文化产业基金等重要投资机构,罗振宇可谓是已经成为国内不折不扣的自媒体“首富”。
在直播中,罗振宇甚至还不忘自嘲一番:“中国第三季度最著名的骗子是谁?李笑来啊!罗胖对李笑来真好,挺身而出,抢过了这个桂冠戴在自己身上,成为第四季度最著名的骗子。” (钛媒体编辑张叶综合报道)
以下是罗振宇口述节选,来源i黑马&创业家:
我今天想聊的话题是在这个时代怎么面对批评?说实话,我觉得那篇文章也没写错,它说了很多正确的话,咱也不能因噎废食。但我并不是说他骂了我,我还夸他,我想说我们终于想明白了这个公司下一步的策略。
这些星星点点的策略原来一直没有机缘彻底打通。这两个机缘发生得特别巧:一个是这篇文章刷屏,另一个几乎发生在同一天。我们的一个策略公司帮我们做市场广告策略,那天下午我们在办公室开会,想用一句非常简单的话把公司的业务说明白。大家都不是笨蛋,但想来想去真说不明白。
我们公司做的事其实是常年和用户共同建设、思考迭代出的一个产物,想跟一个对你的事完全陌生的人把事说明白太难了。会开到最后,结合那篇刷屏的黑文,我们突然明白,这家公司不能按照过去公司的逻辑玩。
我们的资产、最为宝贵的资源是用户。我觉得未来整个社会人群会分解成一个个价值公民群落,而企业的使命是创造维护这个(群落的)价值核心。你天天去想流量,想怎么影响陌生用户,其实是没有用的。
得到有今天,其实就干对了一件事——不断地让用户觉得我们挺牛逼的。向陌生用户解释你是咋回事不是我们的责任。从一个用户都没有到今天1200万用户是我们每一个初始用户向他身边人传播的结果。这是事实,这个事实造就了这家公司,塑造了我们的产品逻辑。所以,做市场投放去告诉跟我完全没有关系的用户我是谁,没有必要。
我们也在反思。过去一年多得到的重点是放在营销上,这肯定是不对的。为了公司的增长,我向那些没买我产品的人拼命地推销。这个姿势是错的。我们应该像维护一个城邦一样。一个好的城邦不用到处去发移民广告,只需要维护好这个城邦的交通基础设施、市民文化,让大家觉得自豪,外面的人自然会拉家带小,投亲靠友移民到你这个自由的城邦来。
未来时代的营销也好企业成长也好,都是通过价值这个中转点来实现的。所以我们决定今后所有的营销费用、广告费用、市场费用全部用于服务好我们现在的用户,让现在的用户觉得我们挺牛的就够了。当他觉得他所围绕的这个价值核心,他维护的、置身于其中的这个城邦有价值,他会向身边人去解释,推销。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挺重要的转身。转身之后,围绕我们要做的事,我想说几点:
第一点,什么是流量和用户资产。这两个概念其实在互联网界是分不清的,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把用户当流量。
前不久我有一个朋友,广告界的大佬,他跟我说,我这里有一个资源,可以在几个省内的每一张彩票的背面给你印上得到APP的专栏广告,一个月三亿张。看在咱俩交情的份上,我免费送你一个月。我说我不要。因为用户会看不起我们。这完整地说明了什么叫流量思维,什么叫用户是宝贵资源思维。我希望公司的全体同事都能够向后转,盯着我们现在的用户,维护他们既有的体验。
第二点,回到那篇黑文,你去看,那篇文章说错了吗?真的没说错。有的人就那样,他订了知识产品,订完觉得没用。没用又花了钱,他得吐槽。那天刘润老师也转发了文章,他说了一段话:写这篇文章的人,放在20年前,会写《读书无用!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放在10年前,会写《MBA无用,读完总裁班后,公司终于倒闭了!》。这就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看到的真相就是这个真相,他们的愤怒是真实的,上当受骗的感受也是真实的,你跟他抬什么杠?
80年代,我亲眼看着一些年纪轻轻的邻居白天工作,晚上下了班上夜校。你说有啥用?到最后发现,中国社会那一代的社会中坚,只要是上夜校的就没有混不好的。是夜校办得好吗?就像我们今天说是得到做得好?不是,是那个时候的夜校和今天的得到把这群人挑出来了,这些人难道不知道那个时代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吗?他知道,他就是上进,这样的人热爱学习、持之以恒,就算没有夜校,他一样也是那一代人当中最杰出的人。
有人说我们应该正式地在媒体上发言回应,或者写一篇稿子驳斥他们,真的没有必要。这是两群人,人家看人家的真理,我们看自己的目的,隔着楚河汉界,根本没必要回应。看自己的用户,不搭理外界的声音,这是我们公司后面的长期策略。
第三点,体验的维护是一件“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事情。作家龙应台说,我到一个城市,根本不看它晴天是什么样,就看它下雨天,(如果)有泥泞、水排不掉,就说明这个城市管理得不好。体验是一个特别精细的东西,我们最担心细节上的体验崩溃。一个人身上的一个细节就可能会让你对他的整个印象败坏掉,这是经营体验公司的原罪,做不好很容易垮。
第四点,我们公司是以没有任何规矩著称的,我们没有上下班时间,没有KPI考核。有一次,我在一个小组讨论上,听了十分钟听不下去了,我说你们在干吗,你们居然在谈产品的规则,不是不要规则,是谈规则没有用。我们给用户交付的是让他们觉得听到这段有启发,听到这段可以换了一个维度想问题,定下任何规则都是丧失这个目标的根源。我不反对大家讨论标准,标准是很好的工具,但是目的只有一个,你生产的内容是不是能让用户真的有所收获,其他全是扯。
最后一点,服务用户不是简单的“服务”两个字。事实上,我们公司身上带着一个责任,要让我们的用户为这家公司提供的价值观产品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非常有幸握有移动互联网这个最新的工具,对整个人类的知识文化进行重新整理、交付,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工程。
我们不再会搭理外界的声音。他骂我有他的道理,我不说他是对还是错,我不听。我们唯一关心的是转过身,向哪怕为我们付一块钱,充值了一块钱的用户勤勤恳恳地提供服务,让他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