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关于雄安新区发展的新思路成为媒体追逐的热点。不搞土地财政,政府和百姓共为城市“股东”,以公租房为主、买房实行积分制等,确实令人耳目一新。虽然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方案尚示出台,但新区的发展思路已渐渐清晰。
在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刚公布时,对于雄安新区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社会也有一些担心。一种担心是雄安离北京很近,但地价房价与北京相差很大,各路资本会不会蜂拥而炒房炒地?还有一种担心是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在雄安建设一个新城,增加那么多人口,发展那么多产业,雄安的水资源能否支撑得住?
从现在公布的发展新思路来看,雄安新区对房子和地“看”得很紧,几乎没有留什么炒作空间。从产业布局来看,目前具体信息不多,但大方向也是已经确定的,其中也包括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考虑。
河北地下水超采严重,雄安新区发展面临同样难题
就在9月初,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完成了对雄安地区第一阶段地质调查工作,主要结论是:场地稳定和基本稳定区占 89.5%,均适宜或较适宜工程建设;重点调查区土壤环境清洁,清洁区面积占 99.3%;目前地下水仍处于超采状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呈加剧趋势。
也就是说,在雄安这片土地搞工程建设,地质条件没有问题;土壤环境相当清洁,则为新区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很好基础。但地下水仍处超采状态,对新区建设和发展确实是一个不利因素。
实际上,整个河北省都存在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超采严重的问题。河北地下水超采总量及超采面积占全国1/3,是超采最为严重的地区,对河北的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造成了明显影响。比如,农田灌溉机井报废、取水成本增加和农村群众饮水困难,地面沉降和地裂、河流干涸、湿地萎缩和泉水断流、海水入侵等地质环境灾害频发等。
这个难题如何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长治久安的高度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处理好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等问题。
2014年,中央确定河北省为全国唯一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2016年3月,又确定河北为水资源费改税改革唯一试点省份,要求河北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6年7月1日在我省开展水资源税改革试点。
水资源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原来收取的水资源费降为零,改征水资源税,按照鼓励使用再生水,合理使用地表水,抑制使用地下水的原则设定税额标准。严重超采区工商业取用水单位的税额标准最高为6元/立方米,是原水资源费的3倍;特种行业取用水最高税额标准达80元/立方米,是原水资源费的40倍。
一系列管控措施的实施,从源头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取水、用水监管难题。截至今年7月底,已有109座城镇公共供水水厂由使用地下水切换为引江水,占应切换水厂的85.2%,一些大型工业园区正在铺设管网、力争年底前新增5800万立方米引江水直供水量。
雄安产业布局,“节水”是重要指标
河北省水资源税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改革也将于10月1日起在全国扩大试点。但是,在目前地下水仍处超采状态下,雄安新区的产业布局,必须要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格外注意“节水”。
那么,雄安新区的产业布局什么样?从近日透出的信息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9月20日,光启军民融合重大项目落地河北,签约仪式在雄安新区举行。深圳光启研究院是一家全球化的创新集团,在超材料、智能光子、临近空间技术等领域拥有世界级的创新团队和国际一流的尖端技术、前沿技术。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备忘录,光启研究院将在河北布局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产业基地等系列重大项目。
签约仪式上,河北省省长许勤的一番话意味深长:许勤说,深圳光启在河北布局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对于河北加快高端高新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引领性、标志性的重大意义。未来的雄安新区是一座以高端高新产业为支撑的科技之城、创新之城,必将成为吸引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创新高地,汇聚起一批引领未来的国际一流科研机构、顶尖科学家和高端高新产业。
高端高新产业的一大特点是“脑路发达”,科技研发是重头,对资源消耗低,很符合“节水”这一条。
9月24日,第二届白洋淀(雄安·容城)国际服装文化节即将开幕,这是新区设立以来举办的首场大型文化活动。组委会负责人表示,此次服装文化节邀请行业翘楚、商业领袖、时尚精英前来,就是要借助“外脑”,从教育、科研、人才、技术等方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未来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