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总量突破万亿,科教优势对南京经济成长和产业转型的带动力越发凸显。
正在进行的南京年度招商盛会——金秋贸易洽谈会上,富士康集团与南京市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拟在宁投资4个项目共计375.6亿元。值得关注的是,富士康将南京研发中心设立在了雨花台区的“中国软件(20.270, 0.24, 1.20%)谷”,投资达到45.8亿元。
9月12日,台积电南京项目举行进机典礼,与项目共同建设的设计服务中心已先行一步。该项目总投资约30亿美元,可形成300亿美元的产业链规模。
在新一轮抢占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中,南京开始转型,其特点是以城市领先的科教为基础,以科技型龙头企业带动,所投项目均配备有研发中心。
在本次金洽会上,南京收获了逾4500亿元的投资,共签约先进制造业项目31个(总投资1037亿元)、现代服务业项目42个(总投资3375亿元)。签约项目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金融、商务、科技服务以及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上。
2016年,南京经济总量突破万亿,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突破6800亿元,一改江苏省会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偏弱”的格局,使得江苏经济区域格局发生重要变动,奠定了扬子江城市群战略的基础。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表示,当前南京正突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营造重视实体经济、服务项目建设的浓厚氛围。
变科教优势为创新动力
近些年来,南京发展的一大重点是,不断出台诸多创新型政策,突破体制和机制的制约,释放科研人员的活力,将城市的科教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成长的力量,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016年,南京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以上。据教育部统计口径,江苏是拥有高等学校数量和在校大学生最多的省份,其中大部分优势和重要学科又集中在省会南京。根据教育部对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的最新评估,南京的6所高校10个学科全国排第一,拥有两院院士和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数均位列全国第三。
以富士康在南京的细分项目看,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领域,打造“云端、移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生活、智能工作网络+机械人”全生态产业链等方面先进技术,包含手机制造中心、手机后段模块制造总部、液晶智能电视制造及研发中心、半导体设备制造、智能终端研发中心、物流供应链基地等项目,可极大拓展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和产品线。
同时,作为响应南京转型升级的号召,除了目前最先进的生产线外,台积电南京项目的设计服务中心按项目需求用工将超过500人,且未来承担的功能会得到进一步扩展。
这些聚焦在高新技术的产业项目,突破了上一轮以依靠外资为主的发展驱动,转向以科技创新作为第一推动力,强调的是“自主研发”。从产业看,这一新型发展模式本质上需要依靠高端要素来支撑,需要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和高端人才相互匹配发挥作用。
在自主创新上,南京市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0年的2.9%提高到2015年的3%。显然,南京的科教优势更加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
随着省会城市的做大做强,在江苏的区域版图中,南京也在过去发展中的政治中心、科教中心基础上,其经济中心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三大功能中心并驾齐驱,支撑了扬子江城市群的核心角色。
南京力争国家科学中心
南京要想在新一轮发展中承担引领者的角色,需要更深入发掘科教资源,继续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近期的采访中发现,社会各界一致认为,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任务,南京应争取设立国家科学中心,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擎的领军作用。
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金字塔顶尖平台,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核心力量。
中国科学院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陈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可集原创思想-技术开发-产品中试-市场推广于一体的全链条式创新体系,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进而引发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和带动新兴产业成长,产生区域和城市创新的“连锁效应”,有力地推动依托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
事实上,南京已感觉到压力。在长江经济带沿线上,南京东端的上海和西端的合肥,已入选国家科学中心,上海的R&D已达到3.7%,南京与合肥的经济总量差距已从2000年的3.2倍缩小到目前的不到2倍。
而南京作为长三角特大城市,要充分发挥龙头城市的作用,树立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更需要通过科技创新为城市群竞争力提供不竭动力和核心任务。只有建设南京国家科学中心,才能有效地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和大科学装置(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陈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尽管南京的经济总量突破万亿,但在经济新常态下,江苏省会城市的首位度仍有待提高。此前,浙江已提出“杭州兴则全省兴、杭州强则全省强”的战略理念,实践中杭州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值得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