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节前夕,全长941.8公里的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将如期贯通,这将是我们石油管道工人向党的十九大献上的一份厚礼!”说起亲手埋设的钢铁长龙,承建黑龙江加格达奇标段的年轻项目经理胡卫军颇为自豪。待到管道二线正式投产,加上此前的管道一线,每年将从俄罗斯向我国输送3000万吨原油。
胡卫军来自被誉为“行业特种部队”的中石油管道四公司,是参加过漠大一线、二线建设的“老管道”。自中俄输油管道工程(漠河至大庆)大单签订后,他所在的四公司便组建起青年突击队挺进“北纬50度”大兴安岭安营扎寨。他们施工的标段地处极寒地带,冬季气温极低且漫长。施工期12月至2月日平均气温零下30℃,最低气温零下41℃。有一次,他的一位队友爬进设备底下排除故障,几分钟工夫,身上的棉衣就被冻在了冰面上。
有人会认为埋设管道不过是个土方活儿,其实不然。胡卫军说:“6年前我们承建漠大一线时就是因为技术和经验不足吃了大亏,原本完好的常规机械无法适应这里冬季的极寒。施工人员每天早晨6点多就到达工地为设备加热,可常常快到中午才能启动。”胡卫军用“不堪回首”来形容,“那次不仅工程效率低,而且成本高。极寒天气逼得我们不得不采取夜间设备不熄火的方式,消耗了大量经费。”吃一堑,长一智。漠大一线工程一结束,团队立即着手总结分析,从人员、设备、技术、工艺等方面专攻了6年,对油路、电路、液压、机械、牵引等动力系统和设备全部做了技术改造,形成了一套应对冰天雪地的解决方案。
成功属于有充分准备的人。胡卫军团队研发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在二线施工中凸显成效,创造了冬季施工的多项纪录。
给设备烧上“小锅炉”。为了抗击极寒,他们借鉴当地冬季施工机械的冬防措施,采购了发动机燃油加热器、空气干燥器,使设备平均预热时间缩短至30分钟,比漠大一线施工节省了两三个小时。不仅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还告别了夜间设备不熄火的无奈,仅油料费就节省270多万元。
给管道穿上“保暖衣”。把管道“潜伏”在地下,必须符合环保标准,既要保证管道运行中免遭冻伤,又不能“打扰”自然固有的永冻土。经过反复试验,他们采取深挖管道槽、厚填细土、为管道加套保温管等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极寒气候中的管道冻胀,漠大二线由此成为我国第一条采用热棒措施治理冻土融沉的长输管道,实现了国内在永冻土地带施工技术上的全新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