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是对各种片面言论的最好回应
金融时报 赵洋
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银行(4.230, 0.03, 0.71%)业机构评级的变化,总会引发市场的格外关注。
近期,国际评级公司穆迪将交通银行(6.500, 0.03, 0.46%)的长期/短期存款评级从A2下调至A3,将该行的基础信用评估(BCA)从baa3下调至ba1,将其交易对手风险评估从A2下调至A3。所有相关评级的展望为稳定。对于调整评级的原因,穆迪称,交行资金来源相对弱于其他大型银行,在市场资金成本上升的环境下,该行盈利能力承压。
评级调整甫一公布,市场一片哗然,其中不乏一些担忧的声音。事实上,对于穆迪此番下调交行评级,各方无须过虑,调整后的交行主体评级依然属于较高水平。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来自国际机构的各种声音,我们会仔细聆听,将其视为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警示之言,并将以更加稳健的改革发展予以回应。
在此次评级调整中,基础信用评估(BCA)的下调最引人关注,也成为影响交行存款评级下调的最重要因素。有业内人士表示,BCA本身不是评级,是指在没有外部支持的情况下违约的可能性。
对此,交行相关负责人回应称,穆迪下调交行基础信用评估过于关注个别指标。该负责人强调,交行2017年上半年各项经营指标稳健,利润增长好于预期。此次穆迪下调交行评级过于关注个别指标的表现,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同时也应注意到,即使穆迪下调了交行的评级,交行A3的长期评级,无论是在中资银行还是在全球银行范围内,依然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从前不久公布的半年报看,上半年,交行实现净利润392亿元,同比增长3.43%;营业收入1037亿元,同比增长0.34%;总资产规模为8.93万亿元,同比增长12.25%;不良贷款率1.51%,较2016年年末下降了1个基点。从各项指标可以看出,尽管交行负债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资金成本略有上升,但整体经营稳健,风控力度较强。
有资深银行业评级专家认为,交行批发融资占比提高带来的融资风险并不大。该专家表示,相比之下,反映流动性资产对短期负债覆盖程度的流动性风险反而是目前许多银行的症结所在。由于国内银行业近年来同业业务扩张迅猛,导致流动性指标趋紧。不过,交行不属于这类激进型银行,总体流动性风险可控。
就在交行评级被穆迪下调的前一天,有境外媒体发表了题为《中国最危险的银行》的文章,报道的主角是招商银行(26.330, -0.05, -0.19%)。文章对招行的理财产品、资产负债表、利润等进行了分析,并称在中国银行业面临艰难时期的情况下,招行是“最令人担心的银行”。
对于此种并不客观甚至耸人听闻的言论,国内众多研究者并不认同。有分析称,事实胜于雄辩,招行理财产品的风险低于可比同业,业务已经进入良性循环,可以有较高的估值溢价。招行公布半年度报告后,国内众多券商均给予积极评价,大都维持了“买入”或“强烈推荐”的评级。
实际上,对于上述种种唱空言论,我们并不陌生。十几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看空中国经济的论调一度甚嚣尘上,“中国银行业技术性破产”之类的论点曾持续到2002年。在此之后,中国大力推动了银行业改革,经过注资、改制、上市,银行业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家大型银行都已跻身世界银行业前列。种种唱空中国银行业的言论早已不攻自破。
当前,我国银行业整体经营情况良好,资本充足率等主要财务和监管指标总体健康,抗风险能力、盈利能力大大增强,银行体系总体运行稳健。从此前发布的半年报看,相比去年年末,今年上半年银行业资产质量整体向好,无论是不良率还是新增不良生成率均在下降。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不良率约为1.64%,比上年末下降了6个基点,已连续两个季度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