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上海资讯网首页 > 信息资讯 > 财经快讯 > 浏览正文


一个县级市45家上市公司 :江阴板块跨越危机的秘密


 

2017-9-11 11:06:44

一个县级市45家上市公司 “江阴板块”跨越危机的秘密

  任小璋

  [“江阴板块”扩容至45家,其中境内A股上市30家,境外上市15家。截至2016年,江阴上市(挂牌)企业累计直接融资702.8亿元,市值超过3000亿。]

  江阴民营经济发达,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和“中国资本第一县”。

  1997年江阴第一只股票“兴澄股份”登陆深交所,9月7日,电工合金(13.300, 1.21,10.01%)(300697.SZ)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江阴板块”扩容至45家,其中境内A股上市30家,境外上市15家。截至2016年,江阴上市(挂牌)企业累计直接融资702.8亿元,市值超过3000亿。其中,有9家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是“中国500强企业”、12家是“中国500强民营企业”、13家是“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

  江阴是怎么抓住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迎头而上?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前江阴如何未雨绸缪?“江阴的企业总是能坚守主业,虽然善于资本运作,但归根结底还是服务于实业。”近日,第一财经记者走访江阴,从江阴相关部门和企业家的口中得到了江阴作为一个县级市在历经时代的风雨之后仍能长久不衰的秘笈。

  “也许上述原因都是表象,苏南模式下政府以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的方式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可能更接近原因背后的本质。”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研究员冯立果对第一财经记者这样剖析“江阴现象”的内在机理。

  资本运作服务于实体经济

  江阴作为一个县级市为何能有这么多上市公司?

  江阴市政府金融办副主任黄建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一方面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优势所在,江阴最早尝到了资本市场的甜头,它助推了经济的发展,就自然而然地在江阴的企业家中形成了一种上市的风气和氛围;另一方面得益于江阴市政府为江阴企业上市资本市场出台了包括协调、支持、服务、奖励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力推资本市场的发展。

  江阴市委党校高级讲师秦泗阳告诉记者,江阴企业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氛围非常浓厚,同时,江阴市金融办还设立了一个上市企业和后备上市企业的董秘联谊会,举行企业之间定期的交流会,分享信息与经验。

  在近日举行的江阴首只股票上市20年座谈会(下称“座谈会”)上,江阴市上市公司协会(下称“协会”)成立,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吴协恩担任会长。“20年来,江阴企业充分感受了上市所带来的好处:通过‘借力发展’,扩大了实力规模;通过‘以外促内’,规范了企业管理;通过‘筑巢引凤’,吸引了广大人才。如果说生产经营,做的是‘加法’,那么资本经营,做的就是‘乘法’。它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将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吴协恩在座谈会上说。

  传统苏南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经营发展,基本上依靠有限的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往往表现为小而散、小而全的经营模式。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江阴市一批独具慧眼的企业家大胆实施资本经营,通过投资、兼并、控股等方式,做大做强主业,提升产业层次,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比如,澄星集团从一个村办集体小化工企业起步,或参股,或控股,或租赁,或收购,或上市,短短二十几年,迅速成长为国内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产品生产企业,产品远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牢牢占据国内磷化工行业的领军企业位置。

  同时,“江阴板块”凭借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加快了设备引进和工艺改造,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夯实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比如,江苏阳光(3.540, 0.05, 1.43%)(600220.SH)从股市募集8.3亿元巨资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技术改造,引进了号称“八国联军”的世界各国最先进的毛纺设备,使95%的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精纺面料生产规模和产品品质跃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200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纺织品技术委员会国际秘书处落户江苏阳光,而此前,这块牌子落户于英国。

  在2008年四万亿刺激计划之后,一些地方的银行、民间金融的钱没用到实业上,出现过企业家贷款上千万进入房地产等行业做投资的情形。然而,江阴的企业基本上都能做到坚守实业,这些上市后的企业大都让融资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人才引进、优化供应、拓展销售等实业发展的各个要素中发挥作用,基本上不会在虚拟概念和编讲故事上动脑筋,在市值、股价和套现上瞎折腾。

  黄建祥表示,这一方面是由于江阴市政府的有力引导,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江阴经济扎根于实体且是本土经济,江阴的企业大都是本土民营企业家创建出来的。“企业将资本市场当作一种杠杆、手段和平台,借此来做优做强做大实体经济。如果把上市公司作为一种套现的平台,把实体企业化为流动资产和个人资产,个人或许得到实惠,但整个家业和基业在江阴本地就丧失掉了。”

  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江阴企业为何始终能长盛不衰?冯立果认为,这与以江阴为代表的苏南模式中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有机结合有着很大的关系。

  “温州模式下企业规模总体上不是很大,小企业居多,苏南模式则培育了一批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地方政府在企业市场培育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和市场共同发挥作用,在这方面,苏南模式要比温州模式做得多一些。”冯立果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温州模式总体上是无为而治,这在企业产业发展初期是必要的,政府要少管制、多包容、多宽容,但在企业后期发展过程中,政府的确需要在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厘清政商关系、提高质量标准以及帮助企业融资、上市等方面做很多工作,这是市场竞争中政府本该提供的公共服务。完全凭靠私人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和个人力量,本来并不是完整的市场精神的含义。”

  冯立果也表示,政府提供帮助的同时,也不宜于过多干预企业的经营,政府的决策不能替代企业的决策。

  “另一方面,苏南企业由于发展比较早,产品已处于价值链高端,很多企业自己并不真正去生产产品,而是开始专注微笑曲线两端——研发设计和销售,把劳动密集型工作交给其他企业去做。这样,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制造这一块受冲击比较大,两端受冲击比较少,因而江阴的企业受到的冲击也就比较小了。”冯立果补充道。

  在政府对企业的支持与担当方面,吴协恩告诉记者,“你没事的时候,政府绝对不会来找你。你有事需要寻求政府帮助的时候,政府不是简单地说行或者不行,而是行的怎么样更行,不行的话,在他们所掌握的法律法规前提下,会陪企业一起到省里去,甚至到北京去沟通协调。这样一来,哪怕这件事没成,企业老板心里也会感激政府,企业就留得住了,现在江阴很多公司的总部都留在江阴。”

  “市里领导同大企业之间有良好的互动关系,大企业领导把经济基本面反馈给政府,政府也把掌握的宏观经济面告诉企业,从而提出‘现金为王’的观点,让企业一定要守好现金流。”江阴市经信委经济运行科科长庞远超告诉记者,金融危机对江阴影响还是蛮大的,尤其是外贸单子下降得挺厉害,但由于江阴企业家手里有足够的现金流,另一方面政府尽量协助配套,让大家的产品能够转起来,从而很快稳住了阵脚。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很多企业快速复苏。

  为了让企业延长资金链,增强应对危机的发展后劲,当时,江阴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企业与金融、财政部门的深层次合作,运用多种形式争取金融部门的更多支持,形成政银企的“三角鼎立、三角支撑”。

  江阴也出台一些政策来帮助企业,比如3亿元的中小微企业信贷资金补偿池,还有通过一些江阴镇级的转贷平台来帮助企业到银行去转贷,因为有政府出面办,且双方都签了协议,这使得转贷的成功率基本上达到了100%,至少也是98%以上。

  紧抓机遇转型升级

  “江阴经济能长久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江阴抓住了几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秦泗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给秦泗阳印象最深的是,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之后,为突破传统“苏南模式”下乡镇企业发展初期普遍存在的产权模糊、政企不分、短期经营等瓶颈制约,江阴因时制宜启动企业产权改革工作。当时江阴就果断提出了“敢闯敢干,民营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主”。

  “江阴的这次产权改革比较果断,也比较彻底,正是这次改革使江阴从原来的十强县末尾甚至搭不上末尾,到2003年一跃成为全国十强县之首。”秦泗阳表示,当时原本实力要比江阴强的周边一些地方,由于害怕人家说集体资产流失,从而在改革方面比较滞后,一开始就犹犹豫豫,拖的结果就是到最后再怎么改也不行了。

  到2001年,全市近万家市属、集体企业的企业改制工作基本结束。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了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形成了外资企业、民资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秦泗阳称,这次改革对企业的做强做大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当时的扬子江船厂1997年改制重组,经过几年的精心经营,2007年在新加坡上市,融资55个亿。2010年在中国台湾上市,企业资金规模达到65个亿。一个企业有65个亿当然会快速发展。”

  目前,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是全国前三强、世界前十强造船集团,去年实现利润总额35亿元,占全国船舶企业利润总额的四分之一,经济效益连续6年位居全国造船企业首位。

  江阴另一次重要的机遇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前几年就已提出转型升级。在当时,江阴虽然有着令人羡慕的宏观经济数据,但新兴产业层次偏低、资源依赖偏多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当金融危机来临时,经济转型比任何时候更为迫切,江阴决策层提出“弯道超越”的概念,以期在这一轮下行周期中顺利完成经济结构转型。

  一方面,在金融危机来临的前两年,江阴要求传统产业投入的70%以上用于技术改造,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为江阴在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赢得了市场主动权。

  庞远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大的市场在萎缩,但对江阴很多企业来说,细分市场领域的需求反而在扩张。“因为本来大家用的都是大路货,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这些客户为了提高竞争力宁可用好的材料,于是江阴注重创新研发的企业就有了一个上升机遇。”

  双良集团总裁办副主任周冬敏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之前双良招牌产品“溴冷机”主要应用于商业领域,而金融危机来临时房地产不景气对双良的影响很大。于是2009年的时候,双良进军工业节能领域,将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真空换热应用到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上,成功延伸了产品在余热利用市场的应用,从而在金融危机之下开拓了一片新“蓝海”。

(编辑:上海资讯网 so.sh.cn) 关闭
+ 相关信息咨讯
·太平人寿上海分公司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活
·保利发展:5-6月全国项目周均总来访量较新政前涨
·经济日报:房地产市场在调整中温和复苏
·太平人寿上海分公司全面开展“睡眠保单”清理专项
·“华美十载,樱创未来” 美国西北樱桃新梦起航
·中建玖合华东区域党支部组织参观中共四大会址纪念
·传承与革新! Roca乐家荣获GBE酒店设计大奖——20
·豫园街道:“豫”智生态开启科技新篇章
·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5%与上月持平。
·长效针剂家族再添新成员,善久达®(棕榈帕利
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上海资讯网拥有人承担上海资讯网 so.sh.cn 一切法律责任(包括但不仅限于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网络传播权等)。
2. 本站刊载之作品,均来自我站会员在线投稿,大多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 因难以对所有会员投稿文章事前版权筛查,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被侵权需本网删除的,请根据“避风港原则”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或发现被侵权之日起30日内书面通知我站,若未书面通知我站不负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 ©2003-2024 上海资讯网(so.sh.cn)
媒体合作、商业合作及不良信息处理电话:021-34121912 QQ:191646616 微信:news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