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间,这里曾经是新中国最富饶的地方。然而近几年来东北经济的发展状况却令人忧心。
东北三省的GDP增速连续几年在全国各省中垫底,到最困难的2016年,辽吉黑三省经济增长分别为-2%、6.29%和6.17%,辽宁为负增长。东北经济现状引起了各方的强烈关注。
最近,林毅夫领衔的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课题团队与吉林发改委联合课题组发布了30多万字的重磅报告《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下称《吉林报告》)。这一剂“吉林药方”提出吉林要走发展轻纺、家电和电子的路子,引发多方争议。
银河证券原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首先站出来批驳林毅夫观点,他认为,如果东北发展以此为样板,东北经济彻底休矣。而《吉林报告》的核心团队成员、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付才辉也回应了孙建波的批评,称对没看完报告就激烈反对很失望。
近日来,事件不断发酵,加入论战的经济学家和东北本土人士越来越多。争鸣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发展结构”和“改革体制”的争议。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提出,运用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去研究吉林的发展方向、思路与政策是值得商榷的。原因在于新结构经济学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的一种改进,但比较优势理论适用于分析发达区域与落后区域的分工与发展问题,而不适用于分析膨胀区域与萧条区域。老工业基地属于萧条区域,其与落后区域虽然都是问题区域,但有本质区别。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老工业基地曾经高度辉煌过,只不过是由于“路径依赖”等原因衰落了,而落后区域从来就没有步入现代化的轨道,因此二者的发展条件、起点与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完全是不一样的。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
除了对报告理论基础的批评外,本次论战最核心的问题是对“发展结构”和“改革体制”的争议,不少人认为改革体制才是东北的根本出路。
正方:需要产业政策
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与国际合作计划办公室副主任赵刚
我多次去东北调研,整体来讲,产业发展的思路不清晰,或者说方向有误。长期以来,无论国家还是其他地区的人,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就是东北适合发展重工业和资源型产业,而不适合发展轻纺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等。这次的报告,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所以有些人就不以为然。如果按照这些人的理解,贵州就根本不可能发展大数据产业,更不可能成功。如果说,现在下结论,贵州大数据产业已经成功还为时尚早的话,但由于强而有为的政府规划引导得当,政策配套齐全,形成了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热土。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吉林发展轻纺业、电子信息产业等,也是没问题的。
林毅夫团队成员、吉林报告主编、吉林课题研究执行负责人付才辉
我们的报告确实不是从体制论出发,因为我认为体制不是第一位的,是内生的,不论是计划经济时代东北的体制,还是现阶段东北的体制,都是内生于其经济基础的,要破局还得从产业基础出发,坚持渐进式改革。我在报告中开门见山地特地引用吉林大学赵儒默教授的一篇文章,与我的观点一致:东北经济困境在经济基础上缘于“产业缺位”,在上层建筑方面是“体制固化”的束缚所致,“产业缺位”不仅直接造成东北经济的脆弱,而且也是“体制固化”形成的根本原因。
反方:改革体制、优化营商环境才是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