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去深圳找工作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流动蓄势
人的率先流动,有望带动“物”和“资金”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流动
王玉凤
香港人李玲(化名)对在深圳生活的便利性颇有不可思议的感觉。
喜欢叫外卖的她惊奇地发现,即便外面刮风下雨在家都可以叫到美食,而香港很多都是要到店自取的。上班路上,在街头小贩那儿买根玉米都可以微信支付。同时,移动金融发展迅速,手机银行等电子转账既方便快捷又安全可靠。
再加上内地发达的快递物流和相似的气候环境,感受到种种的便利与快捷的李玲不知不觉在深圳工作了三年,还带着两个孩子搬到了这里。
近年来,深港两地的联系日益密切。不过仍主要停留在探亲访友和休闲娱乐层面,跨境公干和上班的人数虽然总体上在增加,但变化幅度不大。
而面对世界第四大湾区建设的美好前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已经形成并且发展提上日程的背景下,如何鼓励更多香港年轻人来内地尤其是深圳就业,促进大湾区内人才流动,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重要命题。
香港中环商务区。摄影/任玉明
更大的生活和就业空间
目前,粤港还未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要素自由流动,而“人”的率先流动可能会带动“物”和“资金”在大湾区内的流动。即便是从实际因素考虑,来内地工作也有助于香港年轻人降低生活成本,增加就业机会。
深圳的优势不言自明。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15年公布的调查数据,全港共有86400间劏房。劏房居民有近20万人,大部分是青年至中年的低学历人士。多数人租住的主要原因是租金便宜,每月平均租金3800港元。
深圳市福田区政协常委金孝贤在8月底深圳市政协召开的一次专题会议上说,目前香港公屋大概有100万套。与劏房住户相比,公屋住户要轻松得多,租金支出通常占收入不到两成。“香港房屋署还规定,租金支出超过18.5%的公屋住户每月可获减免1/4的租金。香港很多年轻人甚至拒绝加薪、升职,只为收入不超过公屋入息上限,但是轮候至少要5年。”
在就业上也是如此。金孝贤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香港,大量的就业机会都在金融业和房地产服务业,在工程、科研方面的就业机会比较少。今年香港大学还取消了天文学及数学/物理两门主修,侧面反映了香港在这方面的出路和工种非常少。”
在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历史机遇下,香港的青年人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跨境就业可能会是大湾区的常态,就像现在很多人住在东莞,却在深圳上班。
深圳被认为是香港人来内地就业的一个非常合适的城市。在深圳,高新企业云集,金融机构众多,而且距香港很近,香港人来深圳工作的话,无须远离原来的生活圈子。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港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张玉阁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年轻人如果学的是理工科,那么他们在深圳高科技产业就业比较容易,加上他们是香港居民的身份去很多国家是免签的,去境外交流合作十分方便,大公司相对乐意聘请这些年轻人。”
30多岁的香港人张鹏(化名)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从美国博士毕业后,一直在深圳工作。
几个月前,他从深圳一家高新企业跳槽了,不过并没有回到香港,而是被另一家大型模具厂挖过去任项目经理。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深圳的工作机会更多,像我现在所在的公司虽然总部在香港,但是只有财务和行政,要做项目的话当然要留在深圳。”
留下来不易
虽然深圳的发展吸引了很多香港年轻人,但是真正来上班的人数增长得并不快。张玉阁援引香港规划署的数据表示,2011年每天来内地上班的香港居民人数是2万人左右,现在是2.2万人,略有增加。
金孝贤之前也做了一个调研,发现在内地读书的香港人毕业之后有70%~80%想留在内地工作,但是留下来的不到一半。
一个原因是他们需要自己去办就业证,办完就业证之后才能签合同。办就业证其实也不是太麻烦,但他们不清楚路径。另外,内地企业招聘香港学生的人数还是偏少,比如做IT行业的,内地毕业生薪资要求可能是七八千元,香港的可能就要一万多元。
李玲在深圳成功找到一份工作后,也遭遇了一些小麻烦:“香港职场用英语多,很多专业用语都没有中文,到深圳要特意换成中文和普通话。闲暇时购物的话,香港可以很容易买到优质的进口产品,在深圳可能会担心价格偏高或者产品真伪。”
而两个孩子过来后,她也发现两地在教育上存在落差——香港教育又好又便宜;深圳的国际合作教育也不错,但是收费比较高。
另外,她在深圳乘坐高铁和飞机时,持香港的回乡证要去柜台办理,不可以直接自助登机或换票。
香港年轻人留在内地就业的不多,除了因为政策限制、政策宣传不到位或者是其他的不便利之处,社保和税率也是一个因素。
张玉阁说:“香港是可以选择不交社保的,可能有些香港人会觉得不交社保,去多元化投资更划算一些。另外,按目前的规定,境外人士在内地就业超过183天,需要按照内地税率来交税。而在香港,个税起征点比较高,月赚一两万港元的可能不用交税。”
李玲说,香港有一定的免税额度,像她这样有两个小孩的香港人,几年下来都基本免税。 |